首页> 中文学位 >多层螺旋CT脑灌注成像在急性脑缺血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6h】

多层螺旋CT脑灌注成像在急性脑缺血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前言

第一部分多层螺旋CT综合评估急性脑缺血性疾病

目的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CT值减低程度与CT脑灌注成像各参数值改变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多层螺旋CT脑灌注成像与血管成像联合评价颈动脉狭窄与脑梗塞的临床研究

目的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总结

综述 神经影像学引导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与临床治疗-从“时间就是大脑”到“生理才是大脑”

附图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

附录

致谢

原创性声明

展开▼

摘要

第一部分多层螺旋CT综合评估急性脑缺血性疾病 目的:运用平扫CT、CT灌注及CT脑血管成像三种检查方法综合评估急性脑缺血性疾病,并观察脑灌注参数对脑梗塞进展的预测和CTA首诊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结果 1.所有进行脑CT灌注及CTA的患者均未出现并发症。从出现临床症状到行CT灌注的平均间隔时间为(3.2±1.3)小时(1.5-5.2)。经随访证实其中33例确诊为急性缺血性脑梗塞。其余20例为TIA患者。 2.33例经随访证实为脑梗塞患者,计算梗塞侧和非梗塞侧的脑灌注参数的相对值和绝对值。20例经随访证实为短暂性缺血患者,计算患侧与健侧的脑灌注各参数的相对值和绝对值。 3.以随访的CTA或MIRA作为金标准,CTA原始图像诊断脑梗塞血管狭窄和闭塞部位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4﹪,99﹪。 4.脑灌注图像中CBV下降是预测脑梗塞的最准确的指标,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0﹪,95﹪,CBV图像中的灌注缺损区与DWI异常区域在部位、形态、大小方面具有高度一致性。 结论 1.本组中所有病例均顺利进行脑CT灌注和CTA检查,未出现并发症,测得的灌注参数值与国内外同期研究相符,说明脑CT灌注及CTA具有非侵入性、安全可靠、操作简便等优点。 2.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CTA原始图像结合三维重建图像诊断血管狭窄或闭塞具有很高的准确性,其中MIP是显示侧支循环最好的方法。 3.脑灌注图像中CBV下降是预测脑梗塞的最准确的指标,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灌注图像中CBV的灌注缺损区与随访DWI在部位、形态、范围方面具有高度一致性,CBV中低灌注区域往往预示梗塞灶。 4.多层螺旋CT使平扫CT、CT灌注及CTA三者结合,能够快捷、全面、准确的评估脑梗塞,指导临床治疗。 第二部分CT值减低程度与CT脑灌注成像各参数值改变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评价急性缺血性脑梗塞病灶CT值减低程度和脑CT灌注参数之间的相关性,探讨平扫CT和脑灌注CT对判断脑缺血程度的价值。 评估去卷积算法和非去卷积算法在计算灌注参数时对判断梗塞灶同缺血半暗带有无明显差别。 结论 1.在脑缺血进展到脑梗塞的过程中,CT值的减低是由于脑血流灌注量减少引起的。CBF和CBV下降程度越大,CT值密度减低也就越明显。CT平扫中低密度提示不可逆性脑组织损害。 2.在脑梗塞组比较脑灌注参数MTT,CBF和CBV之间的相关性,发现CBF与CBV之间的相关性最强,即在脑组织低灌注状态下,CBF下降同时也伴有CBV下降,提示脑组织正进展为不可逆性脑梗塞。 3.MTT是急性脑缺血性疾病灌注图像中最敏感的参数,在分析灌注图像时要首先观察MTT,其次再结合CBF和CBV。 4.脑CT灌注的去卷积算法和非去卷积算法在评价临床症状相关的急性脑梗塞方面作用相当。 第三部分多层螺旋CT脑灌注成像和血管成像联合评价颈动脉狭窄与脑梗塞的临床研究 目的:应用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与CTA联合评价颈内动脉狭窄与脑梗塞的相关关系。 结果 1.脑CT灌注表现:在59例脑梗塞病人中,脑CT灌注图像异常灌注区有68个。双侧梗塞者2例,左侧脑梗塞患者35例,右侧脑梗塞22例。其中28例为腔隙性或小片状脑梗塞,14例表现为基底节、放射冠区或额顶、顶枕交界区皮层下的分水岭区片状梗塞灶,15例皮层下大面积梗塞,超过1/3大脑中动脉供血区,2例因颈内动脉完全闭塞发生同侧大脑半球大面积梗塞。 2.颈动脉血管狭窄检出率:脑梗塞侧颈动脉血管狭窄检出率为35例(57.4﹪,35/61),非梗塞侧颈动脉血管狭窄检出率16例(28.1﹪,16/57)。梗塞侧与非梗塞侧颈总动脉或颈内动脉血管狭窄检出率差异显著(X<'2>=10.4,P=0.001)。 3.血管狭窄程度、部位及斑块性质:59例118条血管中,51条血管有不同程度狭窄,轻度狭窄(0﹪~29﹪)23例,中度狭窄(30﹪~69﹪)19例,重度狭窄(70﹪~99﹪)7例,血管完全闭塞者2例。狭窄部位位于颈总动脉分叉处22支(43.1﹪),位于颈膨大10支(19.6﹪),位于颈内动脉颅外段16支(31.4﹪),位于动脉壁3支(6.0﹪)。此外CTA从轴面原始图像上观察动脉壁斑块的形态,30支(58.8﹪)颈动脉可以清楚地显示动脉壁钙化斑块,13支(25.4﹪)颈动脉可以观察到密度值为8±21HU的软斑块,8支(15.7﹪)可见CT值为49±19HU纤维性斑块。 4.根据改良爱丁堡斯堪德那维亚研究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对59例脑梗塞症状的严重程度进行评分,轻型(0~15分)25例,中型(16~30分)24例,重型(31±45分)10例。采用非参数检验中的秩相关分析,颈动脉狭窄程度同脑梗塞所致神经功能缺损的严重程度之间有等级相关性(spearman相关系数为0.803,P<0.05),可认为临床诊断脑梗塞的严重程度与CTA定量诊断颈动脉狭窄程度之间存在正相关。 结论 1.颈动脉狭窄或闭塞病人的脑灌注图像的灌注缺损区多表现为基底节、放射冠区多处梗塞灶或额顶、顶枕交界区皮层下的分水岭区片状梗塞灶,如果一侧颈动脉完全闭塞,则往往发生同侧脑组织大面积梗塞。 2.梗塞侧与非梗塞侧颈总动脉或颈内动脉血管狭窄检出率差异显著,说明脑梗塞的发生与颈动脉狭窄或闭塞具有同侧相关性。 3.CTA原始图结合三维重建图像能很好的判断血管狭窄程度、部位及不同类型的斑块。 4.临床诊断脑梗塞的严重程度与CTA定量诊断颈动脉狭窄程度之间存在正相关,即CTA定量诊断颈动脉狭窄程度越高,临床诊断脑梗塞严重程度也越高。因此,联合CT灌注和CTA,对脑梗塞的病因可以提出更加准确的诊断,有利于临床个体化治疗病人。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