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硬脑膜动静脉瘘病因及血管内治疗的临床研究
【6h】

硬脑膜动静脉瘘病因及血管内治疗的临床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前言

第一章 硬脑膜动静脉瘘发病危险因素分析

1.研究背景

2.资料与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第二章 进展性DAVE的血管构筑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

1.研究背景

2.资料与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第三章 硬脑膜动静脉瘘的血管内栓塞治疗

1.研究背景

2.资料与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全文总结

综述

参考文献

缩写词简表

致谢

博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参加国内国际会议

声明

统计学审稿证明

展开▼

摘要

硬脑膜动静脉瘘(duralarteriovenousfistula,DAVF)指发生于硬脑膜及其附属物(静脉窦、大脑镰、小脑幕等)的动脉与静脉直接沟通的异常性血管病变,占颅内动静脉畸形的10%~15%。DAVF病因及发病机制并明,且血管构筑复杂,是目前较为难治的脑血管疾病,其发展的结局可能为致命性的颅内出血及脑疝。为改善DAVF的预防及治疗,本文将着重探讨DAVF的病因及其恶性进展的危险因素,并探讨其治疗措施及评价疗效。
   第一章:
   硬脑膜动静脉瘘发病危险因素分析
   研究背景:
   DAVF病因未明,可能与影响血管生理、静脉窦解剖结构或静脉窦血流动力学等因素有关,尽管文献报道DAVF与静脉窦血栓形成、外伤、脑肿瘤、雌性激素水平下降、高龄等因素并存,但其多限于临床病例报道而缺少系统分析,因而有待进一步研究。
   目的:
   探讨DAVF发病的危险因素。
   方法:
   DAVF病例组来自近10年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46例患者,男56例,女90例,年龄14~76岁,对照组来自同期怀疑DAVF但脑血管造影正常的134例对照病例,男68例,女66例;年龄2~71岁。分析比较两组间年龄、性别、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及吸烟、肿瘤、外伤、横窦-乙状窦发育不对称、妊娠,静脉窦血栓等因素的差异,并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上述因素,总结DAVF发病的危险因素。
   结果:
   病例组及对照组的年龄(42.4±15.7岁,35.3±18.1岁;P=0.000),女性患者(61.6%,49.3%,P=0.037),静脉窦血栓(15.8%,1.5%;P=0.000),头外伤(20.5%,4.5%;P=0.000),横-乙状窦不对称(83.6%,65.7%;P=0.001)等因素存在显著性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DAVF发病的危险因素为:女性(OR2.605,95%C.I.1.467~4.626,P=0.001),年龄(OR1.039,95%C.I.1.021~1.057,P=0.000),静脉窦血栓(OR17.289,95%C.I.3.633~82.272,P=0.000),头外伤(OR13.618,95%C.I.4.841~38.307,P=0.000),横窦-乙状窦发育不对称(OR3.069,95%C.I.1.599~5.892,P=0.001)。
   结论:
   高龄,女性,静脉窦血栓,头外伤及横窦-乙状窦发育不对称者更易发生DAVF。
   第二章:进展性DAVF的血管构筑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
   研究背景:
   进展型DAVF(aggressiveDAVF,aDAVF)较易发展为静脉性脑梗塞或致命性颅内出血。其进展原因可能与DAVF的血管构筑学特征(引流模式、部位、供血类型)及横窦系统对DAVF引流的影响等因素有关,目前文献对aDAVF的血管构筑特征报道不足,而对aDAVF进展原因的报道也多限于皮层静脉返流而忽略其它因素的影响,因此,本章主要探讨aDAVF的血管构筑特点及aDAVF形成的危险因素。
   目的:
   探讨aDAVF的血管构筑特征及aDAVF形成的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分析近10年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46例DAVF患者,男56例,女90例,年龄14~76岁。分析比较其中aDAVF及良性DAVF(benignDAVF,bDAVF)两组间年龄、性别、血管影像构筑学特征(引流模式、部位、供血类型)及优势横窦-DAVF侧别关系(横窦对称,DAVF与优势横窦同侧,DAVF与非优势横窦同侧);并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上述因素,总结其中aDAVF发病的危险因素。
   结果:
   bDAVF组及aDAVF组如下变量存在统计学差异:年龄(40.3±16.5岁,46.7±12.9岁;P=0.021),DAVF与优势横窦的引流关系[双侧横窦对称引流28(28.6%),28(58.3%);DAVF由优势横窦引流20(20.4%),12(25.0%);DAVF由非优势横窦引流50(51.0%),8(16.7%);P=0.000],DAVF。部位[海绵窦78(79.6%),14(29.2%);大窦区8(8.2%),22(45.8%);非窦区12(12.2%),12(25.0%);P=0.000],供血系统[单系统供血36(36.7%),8(16.7%);多系统供血62(63.3%),40(83.3%)P=0.013],Cognard分型[Ⅰ12(12.2%),6(12.5%),Ⅱa48(49.0%),10(20.8%),Ⅱb16(16.3%),2(4.2%);Ⅱa+Ⅱb18(18.4%),26(54.2%);Ⅲ2(2.0%),2(4.2%);Ⅳ2(2.0%),2(4.2%);P=0.000]。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aDAVF发病的危险因素为:高龄(OR1.072,95%C.I.1.072~1.119,P=0.001),大窦区(横-乙状窦,上矢状窦)(OR16.332,95%C.I.4.437~60.114,P=0.000),非窦区(OR27.482,95%C.I.3.862~195.552,P=0..001),多系统供血(OR8.830,95%C.I.1.961~39.757,P=0.005),CognardIIa+b(OR5.448,95%C.I.1.047~28.351,P=0.044);aDAVF发病的保护因素为:DAVF与非优势横窦同侧(OR0.168,95%C.I..045~.635,P=0.009)。
   结论:
   aDAVF组年龄高于bDAVF组;较bDAVF,aDAVF血管构筑存在如下特征:在DAVF与优势横窦的关系中,aDAVF组以双侧横窦对称引流为主,bDAVF组以DAVF由非优势横窦引流为主;aDAVF组部位以大窦区(横-乙状窦,上矢状窦)为主,bDAVF组则以海绵窦为主;aDAVF组供血系统以多系统为主,bDAVF组则以单供血系统为主;aDAVF组引流方式以CognardⅡa+Ⅱb为主,bDAVF组则以CognardⅡa为主。
   高龄,位于大窦区(横-乙状窦,上矢状窦)或非窦区,多系统供血,CognardIIa+b型DAVF患者易发展为aDAVF;DAVF与非优势横窦同侧的患者不易发展为aDAVF。
   第三章:
   硬脑膜动静脉瘘的血管内栓塞治疗
   研究背景:
   介入栓塞为DAVF的主要治疗方式,经静脉途径栓塞已为主要的治疗途径,但其以牺牲相应静脉窦为基础,NBCA作为一种液态栓塞剂使经动脉途径治疗得以改进,但其粘附性的缺点限制了其应用及疗效。近期Onyx作为一种非粘附性液态栓塞剂,已广泛应用于脑动静脉畸形的栓塞治疗并已尝试应用于治疗DAVF,但其在不同部位DAVF(海绵窦区,非海绵窦区-大窦区及非窦区)的治疗途径及疗效,尚缺少经验及报道。
   目的:
   探讨Onyx在不同部位DAVF(海绵窦区,大窦区及非窦区)介入治疗中的入路途径、疗效及其较NBCA的优势。
   方法:
   DAVF病例来自近10年于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外科行NBCA或Onyx介入治疗的患者,共79例,男42例,女37例,年龄13~64岁,平均34.3±15.7岁。回顾分析其住院记录、手术记录及影像学资料,分析比较Onyx与NBCA治疗入路及临床疗效的差异。
   结果:
   NBCA及Onyx组的两组的即时影像结果示完全闭塞率分别为23.8%及75.7%,次全闭塞率为21.4%及24.3%,不全闭塞率为54.8%及0%,P=.000;临床及影像学随访3-36月,平均11.1±7.8月,NBCA及Onyx组的临床随访结果为治愈36.6%及76.9%,好转17.1%及7.7%,无效或复发为46.3%及15.4%,P=.005;两组的影像学随访示完全闭塞30.0%及70.0%,次全闭塞16.7%及10.0%,无效或复发53.3%及20.0%,P=.019;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9.5%及40.5%,P=.001;两组的栓塞入路途径分别为静脉途径9.5%及40.5%,动脉途径85.7%及59.5%,静脉+动脉途径4.8%及.0%,P=.003;其中Onyx组中在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cavernoussinusduralarteriovenousfistula,csDAVF)栓塞治疗时全部经静脉途径(其中经岩下窦13/15例,眼上静脉2/15例),而在非海绵窦区DAVF(non-cavernoussinusduralarteriovenousfistula,ncsDAVF)的栓塞治疗中则全部经动脉途径,其中经脑膜中动脉9/22例,枕动脉2/22例,耳后动脉8/22,多动脉入路3/22。
   结论;
   在DAVF的治疗中,Onyx的总体临床治愈率优于NBCA,但需注意并发症的防治,对csDAVF,静脉途径是主要的栓塞入路,并以岩下窦多见,而对ncsDAVF,经动脉入路为主要的栓塞入路,并以脑膜中动脉及耳后动脉多见。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