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中、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衔接的研究
【6h】

中、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衔接的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一、绪论

(一)问题提出及研究意义

1.问题提出

2.研究意义

(二)概念界定

(三)研究的理论基础与研究现状

1.理论基础

2.研究现状

(四)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1.研究内容

2.研究思路

(五)研究方法

二、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现状分析

(一)中、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衔接的现状

1.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培养目标、教育分工混乱

2.中、高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重复

3.会计专业技能倒挂

(二)中、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衔接现状的原因分析

1.课程设置以学科为中心

2.专业课程内容缺乏统一标准

3.课程实施未能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

三、中、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衔接的基本设想

(一)中、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衔接遵循的原则

1.能力本位原则

2.市场导向原则

3.梯级纵深、层次沟通原则

4.操作性原则

(二)中、高职会计专业培养目标的衔接

1.中、高职会计专业培养目标的概述

2.中、高职会计专业培养目标分析

3.中、高职会计专业培养目标衔接

(三)会计人才培养规格的衔接

1.市场定位下会计人才知识技能需求结构分析

2.中、高职会计人才培养规格分析

3.中、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衔接

(四)中、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衔接

1.中、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衔接理论模型

2.中、高职会计专业课程结构的衔接

3.中、高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的框架

4.中、高职会计专业课程内容的衔接

5.中、高职会计专业课程内容衔接的方式

四、中、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衔接的实施

(一)加强中、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教材建设

1.教育部门全面衔接教材,实现教学内容衔接

2.运用信息技术,积极开发电子化教材

(二)构建国家资格体系,职业技能全面衔接

(三)实施学分制管理,课程考核全面沟通

(四)重视师资建设,改善师资结构和提高教师素质

1.加强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工作

2.加快“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3.完善教师管理制度,改进教师评价体制

五、结论及思考

(一)结论

(二)思考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展开▼

摘要

2002年8月《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加强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成人教育的衔接与沟通,建立人才成长‘立交桥’。要扩大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进入高等学校尤其是高等职业学校继续学习的比例,建立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课程体系。”然而,长期以来,我国会计职业教育始终未摆脱学科性课程结构的束缚,课程内容重复现象严重,制约了会计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降低了整体办学效益。分析研究会计职业教育课程体系衔接,从实质上实现不同层次与阶段的会计职业教育的有机结合,已势在必行。 如何做好中、高职课程体系的衔接?本文在国内外职业教育研究理论基础上,通过结合当前会计职业教育的发展及社会经济的发展,针对中、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衔接存在的问题,寻找有效解决问题的新思路。 本文分五部分对这一问题作了试探性的研究。 第一部分,本文界定中、高职等职业教育及两者衔接的涵义及内容;从理论及实践角度分析了中、高职衔接的必要性和衔接的依据;介绍发达国家中、高职衔接的成功模式,以及目前我国中、高职衔接研究与发展状况。总结的经验成果为本文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 第二部分,分析中、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衔接的现状,探寻课程衔接不顺的原因。主要表现为课程设置以学科为中心,专业课程内容缺乏统一标准,课程实施未能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 第三部分,依据国内外已有的课程衔接的成功经验以及会计专业课程的特点,本文提出对中、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基本设想。课程体系应遵循能力本位、市场导向、梯级纵深、层次沟通、操作性原则,以市场需求对应的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为依据,构建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本文从课程结构、课程设置、课程内容三个角度阐述课程体系衔接问题。在课程结构上,宜采取“平台一一模块”的课程结构,满足职业教育各类学生的需要;逐步实现学分制,实现课程结构;制定合适的课程比例,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课程设置上,中等职业学校应以工作岗位能力为标准,课程设置模块化、综合化;高等职业学校应扩展和深化课程,突出和强化实践训练,采取因材施教的方式,注重隐性课程设置。针对职业教育的职业性的特点,在课程内容选择上,会计知识应具有应变性、综合性和创新性;会计技能应将智力技能与动作技能相结合;会计技术应用能力需要必要的专业理论基础。针对会计专业课程内容的衔接,适宜采取多种衔接方法相结合。 第四部分,实施中、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衔接,需要多方面的配合。加强中、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教材建设;构建国家资格体系,职业技能全面衔接;实施学分制管理,课程考核全面沟通;重视师资建设,改善师资结构和提高教师素质。 第五部分,结论及思考。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