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生境干扰对滩涂湿地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6h】

生境干扰对滩涂湿地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第一部分 湿地底栖动物生态学研究进展

1底栖动物的类群和研究特点

1.1底栖动物的概念和类型

1.2底栖动物生活型的划分

1.3底栖动物功能群的划分

2底栖动物分布的时空差异

3底栖动物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3.1非生物因子

3.2生物因子

4底栖动物群落的指示功能

5底栖动物的生态修复与演替

6有待深入研究的领域

6.1底栖动物群落的服务价值和生态功能

6.2人为干扰对底栖动物的影响机制

6.3底栖动物的保护及开发利用

第二部分 研究内容

第一章围垦滩涂潮沟秋季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和生态位分析

1研究方法

2结果

3讨论与分析

第二章灵昆岛围垦区内外滩涂大型底栖动物生物多样性比较

1研究方法

2结果与分析

3讨论

第三章围垦区内外大型底栖动物季节变化和功能群的比较

1研究方法

2结果与分析

3讨论

第四章外来种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入侵过程中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生态学研究

1研究方法

2研究结果

3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结语

1结论

2展望

第四部分附录

致 谢

展开▼

摘要

底栖动物是湿地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其群落结构能反映出底质条件、水质状况、水温等非生物因子以及植被、物种间的影响、捕食压力等生物因子的情况。本文在综述中概括了底栖动物的概念、生活型和功能群的划分,探讨了底栖动物群落生态学研究的特点及目前我国底栖动物的研究重点和主要研究成果,重点讨论了底栖动物群落分布的时空差异、底栖动物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以及底栖动物的生物指示作用,并展望了底栖动物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 为了研究生境干扰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影响,本文以列入中国重要湿地名录的温州灵昆东滩湿地为研究基地,通过2005年11月至2007年11月取样调查,分析了围垦滩涂潮沟秋季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和生态位,比较了围垦区内外滩涂湿地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功能群及季节变化,并对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flora)入侵过程中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生态学进行了研究。主要结果如下: (1)2005年11月,在浙江温州灵昆东滩湿地选取了3个不同年份围垦的潮沟断面,进行了潮沟秋季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和物种生态位研究。结果如下:共发现大型底栖动物31种,隶属于6门7纲19科,主要是软体动物腹足类和瓣鳃类、节肢动物甲壳类和环节动物的多毛类。在潮沟的不同生境即草滩(GF)、边滩(BaC)和潮沟底(BoC),物种的组成和数量有所不同,草滩发现的大型底栖动物为16种,边滩21种,潮沟底13种。3个不同生境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和种群生活型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反映了潮沟中各生境大型底栖动物随着环境因子梯度变化而呈现出有规律的变化。总体上,生物多样性的大小顺序为Margalef物种多样性指数S:BaC>BoC>GF: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BaC>Boc>GF;Pielou均匀度指数J: BoC>BaC>GF;Simpson优势度指数D:GF>BaC>BoC。对定量取样中获得的20个物种进行了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值分析,结果表明物种生态位宽度、物种之间的生态位重叠值与物种的分布及数量密切相关,反映了物种对各种生境资源的利用能力的强弱,以及对环境的适应性,并结合系统聚类和非度量多维标度2维排序分析将这些生物分成一定类群。 (2)在灵昆岛东滩湿地选择了1997年围垦区以及围垦区外的自然滩涂作为样地,于2006年2月至2006年11月开展了围垦区内外滩涂湿地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比较的调查研究。分析了围垦区内和自然滩涂上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差异,并探讨了造成差异的原因。主要研究结果如下:共发现大型底栖动物36种,隶属7门8纲22科,这些物种中软体动物、节肢动物和环节动物共占物种总数的83.33%。其中在围垦区内的4个样点共发现大型底栖动物27种,在自然滩涂上的4个样点共发现大型底栖动物32种。同时通过对定量取样得到的各群落大型底栖动物密度数据进行计算,得到了各种大型底栖动物的生态位宽度和围垦区内外不同生境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生物多样性指数(Shannon-Weiner指数H'、Pielou指数J、Simpson指数D),结果显示围垦区内的光滩(A2)和边滩(A3)以及自然滩涂上的高潮带(B2)和中潮带(B3)滩涂的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H'较高,Simpson优势度指数D则相对较低,表明了这些位点的大型底栖动物的多样性程度较高,而长满互花米草的位点(A1)和(B1)的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H'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都要小于受潮水作用相似的邻近滩涂,Simpson优势度指数D却相对较高,这表明了互花米草(Spartinaalterniflora)入侵已改变了原来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同时运用相似度指数Jc、成对t检验以及聚类和排序等多种统计学方法对围垦区内和自然滩涂上的各个位点进行了群落相似性分析,结果表明潮位是影响自然滩涂上大型底栖动物分布的一个重要因素,不同潮位之间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差异比较明显。相对而言,围垦区内各生境之间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分化程度较低,使得潮位因素对大型底栖动物的分布的影响降低。 (3)在灵昆岛东滩湿地选择1997年围垦区以及围垦区外的自然滩涂作为样地,开展围垦区内、外大型底栖动物季节变化和功能群比较的研究。分析围垦内、外大型底栖动物功能群组成的差异,并探讨造成差异的原因。主要研究结果如下:本次调查共发现大型底栖动物36种,在围垦区外的中潮带发现的物种数量最多,为26种。在这些物种中,占绝大多数的是软体动物(12种),节肢动物甲壳纲种类(13种)以及环节动物门的沙蚕类(5种),分别为总物种数的33_3%、36.1%、13.9%。定量调查共发现大型底栖动物24种。利用取样得到的数据,分别对围垦区内、外的密度、物种数以及各站点不同季节的物种多样性指数Margalef S、Shannon-weiner H'、 PielouJ、Simpson D进行站点-季节间无重复双因素方差分析,并对大型底栖动物进行了功能群划分及多元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围垦区内、外滩涂湿地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群组成存在一定的差别;生境与大型底栖动物功能群的组成结构有一定的关系;围垦区内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和功能群组成的季节变化大于围垦区外的自然滩涂。 (4)2006-2007年在灵昆东滩湿地选择了不同入侵程度互花米草滩地作为样地,以高潮带和中潮带的光滩作为对照,进行了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对互花米草入侵过程响应的研究,分析了互花米草入侵过程中滩涂湿地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和季节变化。本次调查共发现大型底栖动物29种,隶属7门8纲21科,其中定量取样得到大型底栖动物为26种,物种数最多的类群为甲壳纲,而个体数最多的类群为腹足纲动物。同时利用取样得到的数据进行样地-季节间无重复双因素方差分析各位点不同季节的物种多样性指数(Margalef S、Shannon-weiner H'),结果表明2种生物多样性指数在季节间和各样地间都达到了显著或极显著水平上的差异,说明互花米草入侵后生境中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在一定程度上与周围的光滩生境有了分化,并具有一定的季节动态。通过种间欧氏距离统计结果对各群落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和物种非度量多维标度排序后发现,成熟草滩上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与其他生境差异较大,初期草滩上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与其附近高潮带上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比较接近,而中期草滩界于2者之间,说明了不同入侵程度的互花米草会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产生不同的影响。在总体上,无论从物种数,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密度还是生物多样性指数来看,成熟草滩的群落数据相对都较小,这说明,互花米草的成功入侵,特别是大面积的连片之后,会对当地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产生一定的影响。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