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GKT测谎测试的眼动研究
【6h】

GKT测谎测试的眼动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前言

1绪论

1.1文献综述

1.1.1测谎技术的历史和发展

1.1.2测谎测试常用的模式

1.1.3 GKT的认知原理

1.1.4对GKT模式的改进:GAT与GMT

1.1.5对GKT反应指标的改进:眼动研究

1.2问题提出和研究意义

1.2.1已有研究的总结及局限

1.2.2问题提出

1.2.3理论意义

1.2.4实际意义

2实验研究

2.1实验一 GKT测试模式中认知成分的眼动研究

2.1.1引言

2.1.2研究假设

2.1.3实验方法

2.1.4结果与分析

2.1.5讨论

2.1.6结论

2.2实验二 GKT测试认知和说谎成分的眼动研究

2.2.1引言

2.2.2研究假设

2.2.3实验方法

2.2.4结果分析

2.2.5讨论

2.2.6结论

2.3实验三 GKT眼动测谎的改进研究

2.3.1引言

2.3.2实验假设

2.3.3实验方法

2.3.4结果分析

2.3.5讨论

2.3.6结论

3总体讨论

3.1瞳孔指标有效性的讨论

3.2对GMT成分的讨论

3.3实验设计的讨论

3.4本研究的不足

3.4.1被试的选择

3.4.2瞳孔指标的分析

3.4.3 GKT成分的分析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展开▼

摘要

测谎技术是将心理学、生物医学、侦察讯问学及电子电路技术与基本的计算机知识等多种学科融为一体,对个人内心隐瞒意图和状态进行探测的一门科学。犯罪知识检测(Guilty Knowledge Test,简称GKT)是目前具有较大发展潜力、并得到广大研究者推崇的测谎模式。GKT测试检测的不是说谎本身,而是根据识别犯罪者所具有的而无辜者却不具备的犯罪知识所产生的生理反应的差异性,将犯罪者和无辜者区分开。因此GKT被认为是一种更为科学的心理生理测量的认知方法,但是因其无法很好地保护知情无辜者也遭到了不少置疑。皮肤电反应是GKT测试最常用的指标,因其相对有效性而得到了广泛应用,但皮肤电反应本身也存在着局限性。因此,进一步完善测谎技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向上:改进测谎问题的设置与寻求更有效的测谎指标。 本研究运用眼动仪作为测谎仪器,尝试以瞳孔直径作为测谎指标,结合GKT测谎范式,对GKT测试及其变式的有效性展开实验研究,验证瞳孔指标测谎的有效性,探讨GKT内部各成分的作用,以期从选取更有效的反应指标和改进GKT的问题设置两方面来降低GKT测试的高虚报率。 本研究由三个递进关系的系列实验组成。实验一运用眼动仪对犯罪者在关键图片和无关图片进行辨别任务时,对其瞳孔大小进行测试和分析,来验证GKT测试中认知成分的作用,并探索GKT测试模式下瞳孔大小指标的变化规律;实验二在实验一的基础上加入了无辜者的角色类型,并把辨别任务改成“不知道”的回答方式,从而验证瞳孔指标对犯罪者和无辜者两类角色的辨别有效性,并且进一步证实GKT测试中认知、说谎成分的作用;在实验三中改进GKT模式,证实GMT模式下瞳孔指标对辨别知情无辜者的有效性,并增加了自我卷入度高的问题数量,进一步验证自我参照效应对GMT运作的影响。 本研究得到以下的结论: (1)本研究尝试运用瞳孔指标进行GKT测试,结果验证了GKT模式下的认知和说谎成分的作用。 (2)瞳孔指标能对不同类型被试作出较为准确的区分。虽然,对知情无辜者的辨别率略低于皮肤电指标,但是犯罪者的瞳孔大小基准水平高于两类无辜者。 (3)GMT对GKT作出了改进,较大地提高了对知情无辜者的判定准确率,除了认知和说谎成分的作用,还有自我参照效应的影响。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