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以人为本”理念下的社区警务工作方式探究——以金华市公安局婺城分局社区警务工作为例
【6h】

“以人为本”理念下的社区警务工作方式探究——以金华市公安局婺城分局社区警务工作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一、社区警务含义、工作内容及价值分析

(一)社区警务的含义及特点

1、警察形象柔性化

2、警民关系伙伴化

3、警务工作社会化

4、治安对策前置化

(二)社区警务工作的主要内容

1、加强社区民众的防范意识

2、构建三位一体的防控模式,切实防范各类可防性案件的发生

3、做好社区帮教与监改工作

4、常住人口和暂住人口管理

5、强化重点部门管理,维护社会秩序稳定

6、做好社区矛盾纠纷调解,和服务民众工作

(三)社区警务工作的价值分析

1、有利于密切警民关系,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2、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犯罪问题,维护社会秩序稳定

3、有利于改变民警原有执法理念,推进社会主义法治进程

4、有利于改变民警工作的模式,树立社区问题为导向的警务理念

二、“以人为本”理念产生的渊源和内涵解析

(一)“以人为本”理念产生的渊源

(二)“以人为本”理念的内涵解析

三、“以人为本”理念下社区警务工作的提出及价值分析

(一)社区警务的出现与“以人为本”社会的转变相一致

(二)“以人为本”理念下社区警务工作的核心价值

四、“以人为本”理念下社区警务工作开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以人为本”理念下社区警务工作开展存在的问题

1、社区群众对社会治安的责任感淡化,消极因素增多

2、社区民警依靠群众的意识淡薄,群众观念不强

3、社区群众对警察的信任感下降,非议责难增多

4、社区民众对公安工作的理解程度降低,埋怨责备增多

(二)“以人为本”理念下社区警务工作困境的产生原因分析

1、部分民警群众民本思想淡薄,缺乏职业责任感和认同感

2、部分群众对公安机关和民警认可度不高,使警民关系出现不和谐

3、客观社会背景发生变化,对社区警务工作带来了新问题和新挑战

五、西方部分国家社区警务工作的经验

(一)国外社区警务工作的经验

1、英国社区警务的发展经验

2、美国社区警务的发展经验

(二)国外社区警务工作的成功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1、警察能够打击犯罪,但不是抑制犯罪的关键

2、社区内发案和破案数的数量和警察数量的增加或是减少没有正比例关系

3、警察装备的现代化,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违法犯罪问题

4、警察的工作是维护社区的治安秩序和发现并解决影响社区民众生活质量的各种问题

5、社区警务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六、“以人为本”理念下推进社区警务工作的的意义及对策

(一)“以人为本”理念下完善社区警务工作的意义分析

(二)“以人为本”理念下完善社区警务工作的的对策

1、以“以警为本”为导向,建立起新型的公安派出所工作机制,增强新时期人民警察的职业认同感

2、坚持“以民为本”,以“密切警民关系”为中心,提高做群众工作的能力

3、建立警民合作、社区成员齐抓共管的群防群治工作机制,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社区警务的积极性

4、以“以人为本”导向,以落实责任制为核心,构建的科学的考核考评机制

参考文献

致谢

声明

展开▼

摘要

社区警务是现阶段公安机关为了适应社会治安形势的现状提出的一项有效的警务战略。预防为主,立足社区,有效的减少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是社区警务工作的根本目的。“以人为本”是对过去一味的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所形成的一些问题的思考而提出的一种发展理念,它强调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和决定性的作用。
  “以人为本”理念下的社区警务工作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以警为本”、“以民为本”“密切警民关系”。社区警务是指以社区为平台,通过警民合作,密切警民关系,共同寻找和研究可能对社区民众正常生活质量有影响各类隐患的对策措施,已达到预防犯罪,先发制敌的警务战略思想。社区警务工作的核心价值是“以人为本”。当前我国“以人为本”理念下社区警务工作开展存在以下问题:社区群众对社会治安的责任感淡化,消极因素增多;社区民警依靠群众的意识淡薄,群众观念不强;社区群众对警察的信任感下降,非议责难增多;社区群众对公安工作的理解程度下降,抱怨职责增多。上述问题产生根源在于:部分民警群众工作能力不强,缺乏职业责任感和认同感;部分群众对公安机关和民警认识的偏颇,使警民关系出现了不和谐;客观社会背景发生了变化,对社区警务工作带来了新问题和新挑战。为完善我国“以人为本”理念下的社区警务工作,应从以下方面来改善工作方式:以“以警为本”为导向,建立起新型的公安派出所工作机制,增强新时期人民警察的职业认同感坚持“以民为本”,以“密切警民关系”为中心,提高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建立警民合作、社区成员齐抓共管的群防群治工作机制,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社区警务的积极性以“以人为本”导向,以落实责任制为核心,构建的科学的考核考评机制。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