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农村籍女大学毕业生的择偶研究——以安徽省B市D村为例
【6h】

农村籍女大学毕业生的择偶研究——以安徽省B市D村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一、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意义

(三)理论分析视角

1.择偶理论回顾

2.布迪厄的场域理论视角

(四)研究路径、方法与资料的分析

二、农村籍女大学毕业生的基本特征

(一)早期社会化的农村环境

(二)高学历群体

(三)传统与现实中的性别弱势群体

三、农村籍女大学毕业生择偶的普遍心态

(一)择偶意愿:想婚而不能婚

(二)择偶功能:通过婚姻改变“漂在城市”的现状

(三)择偶理想:实现“向上流动”的期待

四、农村籍女大学毕业生的择偶困境及成因

(一)有限的择偶范围

1.低经济资本与高期待

2.高文化资本与更高期待

3.圈子与择偶中的弱社会资本

(二)理想与现实冲撞下的择偶标准

1.大学文化场域型塑下择偶的“理想类型”

2.现代城市场域中的择偶现实逻辑

3.传统的婚配模式挤压与“高不成低不就”的择偶困境

(三)择偶自主与父母意志折衷下的择偶意愿

1.择偶的自主选择

2.农村传统文化场域中父母的意志

3.择偶惯习的外在化:“漂在城市’’的策略选择

五、结语与思考

(一)结语

(二)几点思考

1.性别规范差异

2.有择偶愿望,更要有择偶实践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声明

展开▼

摘要

本文在文献分析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农村籍女大学毕业生的择偶困境并希望对这一困境寻求社会学的解释。本文首先回顾了中西方有关择偶问题的研究并提出了本文所希冀选取的理论视角:场域-惯习理论。鉴于此,笔者采用案例研究和深度访谈法展开了对D村11位农村籍女大学毕业生的择偶问题调查。深入描述了农村籍女大学毕业生在场域转换之下,她们的基本特征、择偶心理;然后从择偶范围、择偶意愿、择偶标准三个维度展开分析了农村籍女大学毕业生所面临的择偶困境;最后对其择偶困境的原因做出分析并从布迪厄的实践理论的视角加以提升。研究表明,有限的择偶范围、折衷的择偶意愿、“理想的”择偶标准都是农村籍女大学毕业生在婚恋场域中所面临的择偶问题。具体表现为:农村籍女大学毕业生的择偶范围十分有限;农村籍女大学毕业生的择偶意愿需要不断的在个人自主和父母意志之间折衷;而她们的择偶标准既有自我期待的“理想类型”又有现代社会择偶“现实性”的复杂矛盾。农村籍女大学毕业生从农村场域进军到大学文化场域再突围到城市场域,在其社会化的过程中受到各个场域之间“力量”强弱的交织,出现了择偶困境。
  本文从布迪厄场域理论视角对农村籍女大学毕业生的择偶问题做出以下解释:低经济资本、高文化资本以及弱社会资本都限定了农村籍女大学毕业生的择偶合适范围;大学文化场域形塑的择偶标准的理想性以及现代城市场域形塑的择偶标准的现实性进一步增加了农村籍女大学毕业生的择偶标准的复杂性;而择偶的自主意识又在父母的意志下需要折衷,从而增加了农村籍女大学毕业生择偶意愿的冲突。农村籍女大学毕业生在对各个场域力量关系以及自身所具有资本状况的把握下展开了择偶实践,最后形成了“漂在城市”的择偶策略,这一策略也是对农村籍女大学毕业生择偶困境的集中体现。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