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应对研究——以A市应对H公司环保事件为例
【6h】

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应对研究——以A市应对H公司环保事件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一、绪论

1.背景

2.意义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二、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理论研究

(一)概念内涵及特征

1.舆情的定义

2.网络舆情的定义

3.网络舆情的特征

(二)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应对的理论基础

1.善治理论

2.公共危机管理理论

(三)网络舆情对地方政府的双面效应

2.网络舆情对地方政府的正面效应

三、A市应对H公司环保事件的案例分析

(一)A市应对H公司环保事件案例简述

(二)A市应对H公司环保事件案例分析

1.A市应对H公司环保事件的有效措施

2.A市应对H公司环保事件中存在的问题

(三)A市出现网络舆情应对危机原因分析

1.部分领导部门重视心态力度不够

2.A市政府舆情监测处置机制欠缺

3.人员经费等软硬件配套措施亟待跟上

4.A市政府网站未发挥沟通桥梁作用

5.自媒体行业法规不完善

四、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对策

(一)以善治理论为指导推动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应对主动化

1.转变地方政府官员应对网络舆情观念

2.加强地方政府正确处理与网民、媒体之间的关系

3.加强地方政府网站维护使其充分发挥应有作用

(二)依托公共危机三段管理流程不断完善应对机制

1.完善网络舆情事前监测预警

2.建立网络舆情事中应急机制

3.完善网络舆情事后反馈机制

(三)加强力量推动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应对专业化

1.加大保障扶持力度

2.进一步壮大应对队伍建设

3.推进新闻发言人队伍专业化建设

4.培养网络舆论领袖

5.推进完善社会监督

(四)促进立法推动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应对有序化

1.推进网络专项立法

2.强化网络执法活动

(五)畅通渠道从而缓解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应对压力

五、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声明

展开▼

摘要

网络舆情是广大网民对于政府管理、社会生活中的特定事件的意见、观点、情感、态度的表达,交流与传播,以及产生影响力的集合,反映了网民的价值观念和利益诉求。与传统社会舆情的传播方式、速度和范围都有较大不同。网络空间已然成为社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既然是社会的一部分,政府就存在管理和服务的职责。我国对于网络舆情的研究起步较晚,根基不深,特别是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经验较为贫瘠,网络舆情处置机制极不完善,处置方式简单,还停留在封站、删帖的老路上。网络舆情有正负两种效应,正面效应可以推动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弘扬社会正能量,树立服务型政府的正面形象;反面效应能损害政府形象,也给政府公共管理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因此,如何更好的监测、分析、研判和处置网络舆情,从而推动社会经济和谐稳定发展,是当前地方政府需要客观面对、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
  本文首先从网络舆情的相关概念入手,分析了网络舆情的特征及对于地方政府的双面效应,从而对网络舆情这个研究客体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接着将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这一环节中出现的问题和问题出现的原因剖析作为研究重点,以找出对策方法、提升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能力作为研究的落脚点,运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采取分析现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思路,以A市曾经出现的环保事件为切入点,通过分析A市在此次H公司环保事件应对中存在的问题,包括环保事件为什么会发酵扩散、应对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难题?继而发掘出A市出现网络舆情应对危机深层次原因,如地方领导干部重视心态不够、网络舆情应对机制欠缺等,从而概括出地方政府在应对网络舆情过程中具有普遍性意义的对策建议,如扭转地方政府领导干部应对网络舆情的观念、完善各职能部门网络舆情工作机制,包括事前监测机制、事中应急机制和事后反馈机制,加强力量、队伍建设等,并在应对过程中,学会吸纳整合各类媒体、社会公众、非政府组织等力量,提高治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进而更好的帮助地方政府主动、有效的处置好网络舆情事件。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