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散居孤儿的污名化与社工介入——以H市散居孤儿帮扶项目为例
【6h】

散居孤儿的污名化与社工介入——以H市散居孤儿帮扶项目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一、问题的提出

(一)提出问题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1.研究目的

2.理论意义

3.实际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宏观建构论:结构、制度与文化

(二)中观建构论:团体互动

(三)微观建构论:弱者的自我内化

(四)文献评论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及研究过程

1.研究方法

2.研究过程

(二)理论视角及研究思路

1.理论视角:福利污名化

2.研究思路

(三)项目简介

1.项目目标

2.服务对象

3.操作模式

四、散居孤儿的污名化与羞耻感:表现及原因

(一)污名化与羞耻感的具体表现

1.自我评价消极感

2.人际交往敏感性

3.社会参与低意愿

(二)污名化与羞耻感的形成原因

1.个体层面:身份敏感性与自我认知差异

2.家庭同辈:人际互动中的冷遇与排斥

3.社会层面:救助政策缺陷与负面舆论

五、污名化与羞耻感的社会工作介入

(一)个体层面:满足个别化需求

1.提升自我认同感

2.增强自我效能感

3.促进自我认识与完善

(二)家庭层面:改善亲属间互动

1.将亲属纳入整体服务中

2.鼓励亲属间相互表达

3.反馈与巩固积极变化

(三)同辈群体层面:增强情感支持

1.积极肯定自我与挖掘优势资源

2.同质群体良性互动与相互悦纳

3.社交积极体验与社交技能拓展

(四)社会层面:促进社会融入

1.提供社会参与机会

2.激发社会参与意愿

3.模糊弱化群体边界

六、介入评估与效果

(一)介入效果评估方法

1.服务过程评估

2.服务结果评估

(二)介入效果评估结果

1.自我认可度提高

2.良性人际互动加强

3.社会参与意愿提升

七、结论与讨论

(一)研究发现

(二)研究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声明

展开▼

摘要

散居孤儿群体作为社会群体乃至儿童群体中的弱势群体已成为一个客观事实。该群体特殊的成长经历与家庭背景使其生存与发展受到极大威胁。为有效保障其基本的生存发展权利,国家政府从上至下出台了相关的政策及意见,至此,散居孤儿的温饱问题得以基本解决。但目前的散居孤儿救助政策存在明显的物质主义特征,缺乏儿童优先视角,且忽视已经逐渐出现的散居孤儿污名化现象。而这些现实背景则将共同导致散居孤儿的个别化需求难以满足,无法更好地成长与融入社会。
  因此,社会工作者将借助H市开展的“散居孤儿帮扶项目”开展行动研究,在福利污名化的理论视角指导下,提出此次研究的基本假设:散居孤儿的身份特殊性与救助政策中的制度缺陷共同促成了散居孤儿污名化问题。并在实地勘察中,一方面证实了散居孤儿存在污名化现象,另一方面从散居孤儿个体、人际互动、社会制度层面探讨散居孤儿污名化的表现和原因。散居孤儿污名化现象具体表现为自我评价消极感、人际交往敏感性、公共参与低意愿的特征。究其原因,个体层面因孤儿身份形成的身份敏感性与自我认知偏差,家庭同辈群体层面因孤儿身份受到人际互动冷遇与排斥,社会层面中救助政策缺陷与负面舆论,这三者则为散居孤儿污名化共同提供了滋生环境。为达到去污名化的目的,社会工作者综合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从散居孤儿个体、家庭、同辈以及社会层面介入,力图达到满足散居孤儿多层面需求,使得散居孤儿个体的认同感提升、良性人际互动增强以及社会参与意愿提升的介入效果。并且在该过程中工作员始终保持反思,最终回应基本设想。
  综上,通过社工介入散居孤儿的自我认知达到一定的去污名效果。且该研究结果对散居孤儿救助与儿童社会工作发展的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在救助政策中引入“散居孤儿优先原则”、“完整的接纳”、“助人自助”社会工作理念将更为有效地发挥散居孤儿个体的积极作用,培养散居孤儿感恩社会的良好风尚;而在救助政策中融入儿童优先视角,巩固与落实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良性互动机制,形成社工加社区共同助力散居孤儿救助政策实施的新模式等将共同完善散居孤儿救助政策,同时汇聚社会多方力量,共同助力散居孤儿帮扶,最终促进散居孤儿整体的健康成长。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