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散居孤儿抗逆力培养的小组工作介入研究——以L机构散居孤儿抗逆力小组为例
【6h】

散居孤儿抗逆力培养的小组工作介入研究——以L机构散居孤儿抗逆力小组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一、绪论

(二)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1.散居孤儿困境

2.散居孤儿困境的应对

3.抗逆力理论

4.抗逆力理论运用于社工实务研究

(四)研究方法

1.案例介绍

2.行动研究

二、抗逆力培育与散居孤儿困境突破

(一)散居孤儿的困境

1.个体困境

2.环境困境

(二)抗逆力:助推散居孤儿脱离困境的有效力量

1.培育抗逆力有利散居孤儿摆脱个体困境

2.培育抗逆力有利散居孤儿摆脱环境困境

(三)散居孤儿的抗逆力现状分析

三、散居孤儿抗逆力小组工作的介入

(一)介入理念和计划

(二)抗逆力小组的介入

1.内在因素的认识与激活

2.效能因素的优化

3.外部支持因素的构建认识

(三)抗逆力小组效果评估

1.内部改善较为全面

2.外部支持性因素难以得到全面改善

四、结论

(一)结论

(二)研究反思

(三)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声明

展开▼

摘要

散居孤儿是指生活在福利院等机构以外的,社会上无法查找到其亲生父母的未成年人。散居孤儿群体的实际生活存在以下困难,在物质上,其生存条件不佳,各项资源匮乏,温饱及教育等问题没有相应保障;在心理上,缺乏沟通与陪伴,其社会交往、自我实现等需求不能得到满足。而对散居孤儿的现有救助中,仅提供了物质支持,缺乏对其心理上的关注。由此,散居孤儿应对困境的能力——抗逆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小组工作作为可促进团体和个人能力发展的社工实务方法,介入散居孤儿抗逆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L机构散居孤儿为研究对象,发现散居孤儿存在心理、社会生活、资源、学业四个方面的困境。为了提升散居孤儿的抗逆力,根据“3I”模型的对比,从散居孤儿抗逆力培育的内化、效能、外部建构三个方面,分四个阶段进行小组工作干预。主要帮助其提升自信、自我形象等内化意识;加强沟通表达、社交、自控、解压等支持能力;激发其树立憧憬未来、渴望成功的信念;以及建构其对自身权利、规范的认识。
  通过小组介入,小组成员的整体抗逆力表现得到了提升。尤其,小组成员的自信、自尊感得到改善,其沟通、自我阐述等能力有所增强,并建立了树立榜样、拥有日常规范等相关意识。然而,建立稳定环境、发展信赖关系等抗逆力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这是由于生存环境影响,部分抗逆力培养不能只依靠小组工作介入解决而造成的。小组工作可以作为介入散居孤儿抗逆力培养的方法,并结合相关政策的完善,以及个案、社区等方法介入,使散居孤儿抗逆力提升有更佳效果。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