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自由贸易区贸易创造与贸易转移效应的国际比较研究
【6h】

自由贸易区贸易创造与贸易转移效应的国际比较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论文研究背景

1.1.2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2 国内外文献综述

2.1 自由贸易区概念界定

2.2 贸易创造与贸易转移效应的理论基础

2.3 贸易重整效应的相关研究

2.4 贸易效应的实证评价方法

2.4.1 全球贸易分析模型法(GTAP)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2.4.2 引力模型法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2.4.3 巴拉萨模型分析法的国内外文献回顾

2.5 现有文献评价

3 现状分析

3.1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现状分析

3.1.1 整体贸易规模

3.1.2 内部贸易结构

3.1.3 外部市场结构

3.1.4 主要贸易商品结构

3.2 北美自由贸易区现状分析

3.2.1 整体贸易规模

3.2.2 内部贸易结构

3.2.3 外部市场结构

3.2.4 主要贸易商品结构

3.3 欧盟现状分析

3.3.1 整体贸易规模

3.3.2 内部贸易结构

3.3.3 外部市场结构

3.3.4 主要贸易商品结构

3.4 现状分析结论

4 自由贸易区贸易效应的实证分析

4.1 模型选择

4.1.1 引力模型相关介绍

4.1.2 本文的模型选择

4.2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贸易效应的实证分析

4.2.1 模型设置及样本说明

4.2.2 实证结果分析

4.3 北美自由贸易区贸易效应的实证分析

4.3.1 模型设置及样本说明

4.3.2 实证结果分析

4.4 欧盟贸易效应的实证分析

4.4.1 模型设置及样本说明

4.4.2 实证结果分析

4.5 不同类型自由贸易区贸易效应实证结果比较分析

5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展开▼

摘要

世界经济发展经验表明,自由贸易区的发展会促进成员国的经济增长和福利水平的变化。自由贸易协定的签订给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带来显著的增长效应,同时也可能给成员国和非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带来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现有自由贸易区效应的研究主要是以某一特定自由贸易区贸易效应为研究对象,研究单一自由贸易区带来的贸易创造与贸易转移效应。
  本文则选取“北北型”、“南北型”、“南南型”三种不同类型的自由贸易区为研究对象,对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贸易效应进行了比较分析。
  现状分析中主要以三个自由贸易区1986-2012年的内外部进出口贸易数据为基础,从整体贸易规模、内部贸易结构、外部市场结构、主要贸易商品结构四个角度全面考察了自由贸易区的成立给成员国和主要贸易伙伴国带来的影响,实证部分则主要通过在引力模型中添加虚拟变量的方式,测算并比较了三个自由贸易区贸易创造与贸易转移效应的大小。
  现状及实证研究结果显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区内贸易比重小于北美自由贸易区,更远小于欧盟,说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尚处于较低水平的区域经济一体化阶段;欧盟成员国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其贸易创造效应也最大,而贸易转移效应则仅在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为代表的“南南型”自由贸易区中产生;同时自由贸易区的成立促使成员间贸易商品结构得到优化和调整,并给原有相对关税水平较高、贸易壁垒较多、贸易基础薄弱的国家带来了更多的好处。
  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认为中国及其他国家未来在选择贸易伙伴国签订自由贸易协定时应考虑以下三点:积极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签订自由贸易协定、积极开展产业内贸易合作以规避贸易转移给成员国和非成员国带来的损失风险、积极寻求与原有相对关税水平高、贸易壁垒较多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签订自由贸易协定。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