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基于我国内需结构失衡的财政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研究
【6h】

基于我国内需结构失衡的财政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第1章导论

1.1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

1.1.1研究背景

1.1.2选题意义

1.2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关于财政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文献综述

1.2.2关于财政货币政策调整内需结构的文献综述

1.3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1.3.2本文创新之处和不足之处

1.3.3研究方法

第2章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机理

2.1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基本内容

2.1.1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及其类型

2.1.2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目标

2.1.3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工具

2.1.4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2.2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比较分析

2.2.1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内在关联性

2.2.2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差异

2.3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搭配模式

2.3.1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极端化模式

2.3.2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双中性模式

2.3.3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过渡模式

2.4 IS-LM模型下的财政货币政策分析

2.4.1 IS-LM基本模型

2.4.2财政货币政策对IS-LM曲线的影响

2.4.3 IS-LM模型下财政货币政策的效果对比

第3章我国内需结构失衡与财政货币政策调整的必要性

3.1内需结构失衡及基本判断

3.1.1内需结构失衡及衡量指标

3.1.2投资率和消费率变动趋势的基本判断

3.2我国内需结构失衡的现象和特征

3.2.1投资率高和消费率低是我国长期存在的现象

3.2.2我国内需结构失衡的特征

3.3我国内需结构失衡引发的经济运行风险

3.3.1内需结构失衡引发经济外部失衡风险

3.3.2内需结构失衡导致经济波动风险

3.3.3内需结构失衡引致经济增长质量低下风险

3.4财政货币政策调整内需结构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3.4.1财政货币政策是解决内需结构失衡的有效手段

3.4.2财政货币政策未能发挥结构调整的作用

3.4.3优化内需结构是财政货币政策的首要任务

第4章近期财政货币政策调整内需结构的实践及效果

4.1近期财政货币政策调整内需结构的实践

4.1.1 1998-2004年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

4.1.2 2004-2008年稳健财政政策和稳健(从紧)货币政策

4.1.3 2008年底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

4.2财政货币政策调整内需结构的效果

4.2.1财政货币政策促进了经济增长

4.2.2财政货币政策没有有效调整内需结构失衡

4.3财政货币政策调整内需结构的经济计量分析

4.3.1计量方法说明和数据处理

4.3.2 VAR模型设定与估计

4.3.3从计量结果得到的结论

第5章财政货币政策调整内需结构的影响因素

5.1财政货币政策调整内需结构的内部影响因素

5.1.1财政货币政策作用对象缺乏差异化和针对性

5.1.2财政货币政策工具运用存在偏差

5.1.3财政货币政策力度不足

5.1.4财政货币政策搭配方式缺乏变化

5.1.5积极财政政策的固有弊端

5.2财政货币政策调整内需结构的外部影响因素

5.2.1政府间财权分布不合理导致地方政府投资冲动

5.2.2利率的非市场化阻碍了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5.2.3收入分配差距加大制约消费增长

5.2.4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

5.2.5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滞后

第6章优化内需结构的财政货币政策配合路径和对策

6.1优化内需结构的财政货币政策配合路径

6.1.1财政货币政策调控重点应由投资转向消费

6.1.2采取提高投资效率和扩大消费相结合的方式

6.1.3优化内需结构应以财政政策为主货币政策为辅

6.1.4使用“微观化”的财政货币政策优化内需结构

6.1.5灵活运用财政货币政策搭配模式

6.2提高投资效率以优化内需结构的财政货币政策措施

6.2.1规范政府投资范围

6.2.2完善财政投融资体制

6.2.3重新定位国债功能,调整国债资金使用方向

6.2.4建立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税收体系

6.2.5加强对中小企业的财政金融支持力度

6.3扩大消费以优化内需结构的财政货币政策措施

6.3.1增加公共支出关注重点的领域

6.3.2建立具有收入分配调节功能的税收体系

6.3.3大力发展消费信贷

6.3.4加大对“三农”的财政金融支持力度

附录 用于经济计量分析的原始数据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摘要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作为市场经济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两者之间协调配合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国民经济的运行状况。一国宏观经济的正常运行,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正确地制定和实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并使之能够协调配合,以形成最大合力。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共同服务于宏观调控的总目标,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同时它们又存在不同的特点和差异,在宏观调控中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针对不同的经济背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可以有多种搭配模式,不同的组合方式将对经济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只有将两大政策有效地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对宏观经济的调控作用。 长久以来,我国内需结构失衡问题十分严重,投资率高和消费率低是其主要表现形式。投资日益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明显不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自身不可能成为经济增长真正和持久的拉动力量。没有消费增长的支持,投资增长形成的新增生产能力将会大量闲置。不论是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还是投资增长本身,都不可能持续。由此,我国内需结构失衡问题向财政货币政策提出了更大的挑战,优化内需结构、扩大消费成为财政货币政策的重点。在过去的十余年间,财政货币政策对于内需结构调整的效果不明显。通过经济计量分析也表明,财政货币政策对投资的影响要大于对消费的影响,也就是说,财政货币政策没有促进消费需求的形成和增加,并对民间投资产生挤出效应,财政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需要进一步加强。这其中,财政货币政策的缺陷是影响财政货币政策调整内需结构效果的内部因素,不论是在政策制定上、工具选择上、政策实施力度上,还是在政策搭配模式上,都存在着诸多问题,影响了财政货币政策效力的发挥.而制度和体制障碍则是外部影响因素,制度性因素对内需结构失衡的影响远远超过了政策本身的影响,加大了财政货币政策调整内需结构的难度。 为此,财政货币政策应逐步由调控投资领域转向调控消费领域,因为过度投资会引发经济波动,而消费对经济增长具有决定意义。财政货币政策的目标应立足于优化内需结构,逐步扩大消费、适度减少投资,使投资和消费比例关系协调。但由于目前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以及投资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单纯地压缩投资规模不能作为扩大消费的前提,否则很有可能加剧经济衰退,这是宏观调控应力求避免的。所以,财政货币政策可以考虑以提高投资效率作为突破点,将提高投资效率和扩大消费结合起来,逐步实现内需结构的合理化。在调整内需结构的过程中,对财政政策应给予足够地重视,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的结构调节优势。采取“微观化”的财政货币政策,这是由我国内需结构失衡的特征和形成机制决定的,针对不同的微观经济主体制定不同的财政货币政策。同时,灵活运用财政货币政策搭配模式。所以,具体的财政货币政策措施可以围绕提高投资效率和扩大消费展开。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