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利率市场化改革背景下我国利率传导机制效应研究
【6h】

利率市场化改革背景下我国利率传导机制效应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1 导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3 研究思路和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可能的创新点和不足

2 利率市场化理论及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

2.1 利率市场化理论

2.1.1 金融抑制理论与金融深化理论

2.1.2 金融约束理论

2.2 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

3 我国的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

3.1 理论依据——凯恩斯的利率传导机制理论

3.2 我国现行利率体系及其特点

3.2.1 我国现行的利率体系

3.2.2 现行利率体系的主要特点

3.3 我国的“双轨制”利率传导机制

4 利率传导效应实证分析

4.1 变量选择和数据处理

4.2 平稳性检验

4.3 VAR模型的构建

4.4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4.5 实证结果分析

5 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不同时期利率传导效应变化的实证分析

5.1 VAR模型的构建

5.2 脉冲响应

5.3 方差分解

5.4 实证结果分析

6 主要结论和政策建议

6.1 主要结论

6.2 政策建议

6.2.1 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6.2.2 提高实体经济对利率的敏感性

6.2.3 进一步发展和完善金融市场

6.2.4 完善央行的利率调控机制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声明

展开▼

摘要

利率传导机制是一种机理和过程,它描述了如何通过货币政策引导利率,进而由利率影响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活动,最终对宏观经济产生影响。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仍然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并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果,而随着其不断推进,利率传导机制的作用也开始凸显。因此,研究利率市场化改革背景下我国利率传导机制效应,不仅丰富了理论,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将在传统的凯恩斯利率传导机制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仍在进行的这一现状,研究我国“双轨制”利率传导机制的效应是否显著,以及利率市场化改革过程中“双轨制”利率传导效应的变化。在分析阻滞利率传导机制的因素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和更好地发挥利率传导效应。
  首先,由于本文是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背景下进行研究,笔者综述了利率市场化的理论支撑,包括金融抑制理论、金融深化理论以及之后的金融约束理论。在利率市场化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本文同时简要介绍了我国不同市场内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具体包括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银行间债券市场利率以及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改革情况。
  其次,本文以凯恩斯理论为依据,结合我国现行利率体系特点,提出了我国的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传统的凯恩斯利率传导机制理论包含了一些前提条件,其要求商品市场和资本市场两者的功能比较完善。然而我国的资本市场和商品市场的市场化程度并不高,导致这些利率传导机制理论在我国的应用仍然受到一些局限。在总结和分析了我国现行的利率体系及其特点之后,本文提出了管制利率和市场利率同时运行的“双轨制”利率传导机制。
  第三,基于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尚未完成,管制利率和市场利率双轨运行的这一现状,本文创建一个同时包含管制利率和市场利率的VAR模型。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分析、方差分解分析等实证研究方法,对我国“双轨制”利率传导机制的效应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由于利率管制依然存在,企业投资对利率反应不敏感,商业银行的经营行为,金融市场发展不完善等原因,整个利率传导机制的传导效应并不畅通。然而,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推进,管制利率和市场利率的传导效应呈现出有规律的动态特征。一方面,管制利率调整对经济波动的传导效应逐渐降低了;另一方面,市场利率变动对经济波动的传导效果趋于更强劲、更持续。这也意味着我国实行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获得了一定的显著成果。
  最后,本文总结了主要结论,并在其基础上提出一些政策建议:一是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二是提高实体经济对利率的敏感性;三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金融市场;四是完善央行的利率调控机制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