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基于2SFCA的上海市郊野公园空间可达性研究
【6h】

基于2SFCA的上海市郊野公园空间可达性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第二节 主要研究内容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第二章 相关研究进展

第一节 郊野公园研究进展

一、郊野公园相关概念定义

二、郊野公园研究进展综述

第二节 可达性理论研究进展

一、可达性相关概念概述

二、可达性研究进展综述

第三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第一节 研究区概况

一、研究区基本状况

二、郊野公园状况

第二节 研究方法

一、可达性的影响因素

二、可达性研究方法综述

三、两步移动搜索法

第三节 数据来源与空间数据库构建

一、数据来源

二、空间数据库构建

第四章 上海市郊野公园可达性分析

第一节 上海市郊野公园的服务区分析

一、基于缓冲区分析法分析服务区范围

二、基于网络分析法分析服务区范围

第二节 基于欧氏距离的上海市郊野公园空间可达性分析

一、郊野公园可达性(20km阈值)

二、郊野公园可达性(30km阈值)

三、郊野公园可达性(40km阈值)

第三节 基于交通时间的上海市郊野公园空间可达性分析

一、郊野公园可达性(30分钟阈值)

二、郊野公园可达性(60分钟阈值)

三、郊野公园可达性(90分钟阈值)

第四节 上海市郊野公园空间可达度的敏感性分析

第五章 上海市郊野公园空间布局的优化建议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讨论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声明

展开▼

摘要

随着上海市生态用地空间的急剧衰退和居民出游能力的显著增长,上海市郊野公园已成为满足市民游憩需求、保障城市发展生态需求的一项重要公共政策。为确保郊野公园的公共属性,不仅需要人民政府颁布法律法规进行硬约束,还需通过规划设计对其选址的公平性进行软约束。而空间可达性正是郊野公园服务享用公平性和平等性的最好体现,郊野公园可达性研究有助于为政府寻求合理的郊野公园服务空间布局提供决策支持,对国内其他大都市合理规划郊野公园选址、判断服务空缺区域、调整城乡人口分布、保障市民游憩娱乐之需,更有效地发挥郊野公园的服务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与资料,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利用行政区划数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数据等,对上海市郊野公园可达性的研究方法与理论进行了归纳总结并进行了更深入的探讨。运用缓冲区分析法和网络分析法确定郊野公园的服务范围;基于两步移动搜索法(2SFCA),分别以欧氏距离和交通时间两种距离定义作为衡量指标对上海市郊野公园进行可达性分析;通过敏感性分析比较不同阈值范围和不同衡量指标的可达性,测度评价上海市郊野公园规划分布的空间公平性程度,得出如下结论:
  (1)全市郊野公园空间布局没有明显的规律性,也未形成预期的以核心城区为中心的单中心结构,总体空间分布不均衡现象较为明显,空间分布公平性较差。
  (2)在欧氏距离的衡量标准下,按40km的服务阈值,上海所有居民都能享受到郊野公园的服务,但超过60%的街道(镇)可达性较差;在路网距离的衡量标准下,即使按40km的服务阈值,仍存在部分区域位于服务区范围外;在交通时间的衡量标准下,超过75%的街道(镇)可达性较差,表明可达性水平整体上处于较低状态。各阈值范围下可达性指数跨度都很大,最大值往往是最小值的数十倍,达到中间值的街道、乡镇数量不足30%,表明研究区域郊野公园空间分布公平性较差。
  (3)比较直线距离与交通时间两种衡量指标下的研究结果,前者计算和操作起来更为简单方便,但后者的逻辑性更为严密,研究结果也更符合上海市郊野公园空间可达性的实际情况。
  (4)综合以上分析,建议上海市不仅在郊野公园数量上应有所增加,还应坚持通过城乡土地整治等手段,调整城乡人口分布,从而降低公共服务提供的难度和不公平性。本文研究方法与评价体系仍有待完善,期望在掌握更多资料和实地调查基础上,在以后的研究中进一步深入。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