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电视时政类谈话节目与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基于温州政情民意中间站的研究
【6h】

电视时政类谈话节目与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基于温州政情民意中间站的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选题的意义

一、理论价值

二、现实意义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现状

第四节 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构

一、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构

二、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理论工具:协商民主理论概述

第一节 协商民主理论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 相关概念阐释

一、协商民主

二、公共协商

三、协商民主理论的基本元素

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

第三章 温州政情民意中向站与电视时政类谈话类节目协商的一般特点

第一节 人民政协与温州政情民意中间站的生发情境

第二节 温州政情民意中间站节目协商过程透视

一、协商话题的选择

二、协商参与者

三、协商流程

四、协商地点

第三节 电视时政类谈话类节目协商的一般特点

第四章 政协协商、公民参与和协商民主

第一节 政协和电视媒体在协商过程中的功能

一、政协是促进协商的推力和“通关人”

二、电视媒介是促进协商的拉力和“倍增效应”

第二节 政情民意中间站拓展公民参与

一、公民参与协商的开放性特点

二、公民参与协商的公开性特点

三、公民参与协商的通俗性特点

四、公民参与协商的互动性特点

五、公民参与协商的组织性特点

第三节 政情民意中间站促进政协协商的实效

一、促进了低成本的公民参与,搭建地方公共治理变迁多元参与的平台

二、促进了具体治理问题的解决,提升政协协商成果的转化实效

三、发挥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的作用,冲击公权力控制的治理格局

第五章 政情民意中间站作为政协协商民主机制的限度

第一节 参与者协商能力、地位的不平等

一、大众自身能力与参与意愿不匹配

二、协商中各方掌握资源差异导致不平等

第二节 政情民意中间站节目效果有限

一、协商局限于事后协商

二、协商结果与决策的非连续性

三、节目协商缺少强效的激励机制

第三节 媒体和政协的依附性

一、媒体独立性缺失导致监督力度不足

二、政协协商民主发展缺少法律支撑

第四节 现有权力结构不完善

一、行政权力支配协商

二、纵向和横向的权力关系不顺

第六章 政协依托电视时政类谈话节目提升协商绩效的对策分析

第一节 提高大众参与能力,优化政协委员构成结构

第二节 政情民意中间站的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化

第三节 提高现代媒体的公共素养,建立政协协商与党政、人大工作的联动机制

第四节 推进政协协商的法治化,完善权力结构的合理配置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声明

展开▼

摘要

现代性的认知和反思催生了应对多元、复杂、异质、风险社会的思维转向浪潮,协商民主作为自由主义竞争性民主的修正和补充,诉诸集体的理性和智慧,重塑社会的整合机制,成为新时期人类迎接模糊性与未知的恰当路径选择。协商民主历经20多年的萃取与提炼,理论层面向纵深发展。解决现实复杂问题的需求使协商民主从先期的理论抽象思辨,向更注重通过具体的政治实验和体制机制的设计实现协商民主理想的实用取向转变。通过怎样的运作模式和载体才能演绎协商民主的价值,成为信息时代专家、学者探索的落脚点。人民政协具有强包容性、强代表性、广联系面的显著特征,作为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性的协商阵地,是推动协商民主发展的主体之一。政协协商面临信息不畅通、协商参与者不平等、协商结果落实刚性约束不足、协商法律空白、缺少保障的困境。媒介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转型与发展,为政协构建政府与社会的联接机制提供了驱动力。政情民意中间站栏目由温州政协主办,历经时间的审视,成为新时期融合媒体构建协商平台的典范。本文从个案切入,通过对政情民意中间站运行的逻辑和机制进行剖析,运用协商民主的理论,探索以政情民意中间站为代表的时政类谈话节目与协商民主价值理念的内在关联,剖析政协和电视媒体在协商中的功能,探讨时政类谈话节目能否成为解决政协协商民主发展的困境,能否成为由政协构建的纵向科层权力结构与横向社会结构之间的链接机制?现代传媒能否成为公民参与拓展、政协协商民主深化和地方治理变迁的关联机制?协商民主关注权力的运行过程,由个案进一步拓展,进一步调试演绎协商民主理论的方式,完善权力配置的结构,在建设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新时代,使时政类开放式谈话节目成为增进政协协商绩效的恰当机制选择。
  本文试图通过对时政类开放式谈话电视节目——温州政情民意中间站栏目的透视,探析政情民意中间站在实践协商民主中有哪些特点和优势?温州有怎样的参与群体?参与节目的渠道有哪些?参与了哪些事务,参与到了什么程度?媒体和政协在参与中承担了怎样的角色?政情民意中间站取得了怎样的实效?在诠释协商民主理论中还存在哪些不足?协商民主理论的规范性描述和节目的日常实践之间有怎样的矛盾?通过“政协十现代传媒”,弱化协商民主包容性与有效性的矛盾,理顺权力关系,形成以党委为核心,以政协和现代传媒组合搭建的协商平台为载体,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协商结构,以“一核多元”的立体结构推动政协协商民主的绩效。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