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监管制裁、银行声誉与综合财务绩效分析
【6h】

监管制裁、银行声誉与综合财务绩效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第二节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三节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文献综述

第一节概念界定

第二节监管制裁、声誉与财务绩效关系研究

第三章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第一节声誉信息效应分析

第二节声誉保险效应分析

第三节监管对银行微观经营行为的激励约束

第四章研究设计

第一节研究样本及数据来源

第二节变量定义

第三节综合财务绩效的测度

第四节模型构建

第五章监管制裁直接财务效应和声誉效应的检验

第一节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分析

第二节实证结果与分析

第六章监管制裁声誉效应的传导机制检验

第一节传导机制分析

第二节传导机制有效性检验

第七章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研究结论

第二节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声明

展开▼

摘要

近年来,国内各大商业银行为追求业务发展的速度及规模,导致合规意识下降,偏离了审慎经营的目标,在业务开展环节中,出现了尽职调查不充分,投后管理不当等问题。随着违规事件的不断曝光,银行业在社会大众心中的信誉形象也遭受到冲击。根据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的公开数据,银监机关、银监局、银监分局在2017年开出3452张罚单,涉及1877家机构,同比增长约3倍,累计没收违法所得和处罚金约30亿元,同比增长超10倍。尽管如此,银行违规事件依然频发,这种监管制裁和违规事件“双向升级”的现象,显然不利于中国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不仅破环金融市场的秩序,也无法确保“坚守系统性风险的底线”,最终可能危及到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同时,叠加“金融脱媒”、宏观经济偏冷、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发展、非银金融机构的激烈竞争、外资银行多元化经营的深入、民间资本介入银行的门槛降低等不利因素,使得商业银行面临盈利、风控、行业竞争等多方面的压力,生存环境发生了很大改变。 在监管部门严打严罚和当前银行业生存竞争环境激烈的背景下,本文结合监管制裁对商业银行声誉的影响及其市场反馈,从直接财务效应和间接声誉效应两条路径和监管强度、力度两个方面,全面地分析监管对上市商业银行的综合财务绩效影响。在回顾文献的基础上,对监管制裁、声誉、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详细梳理,借鉴相关理论分析,提出全文的研究假设。借助SPSS19.0对16家上市商业银行在2010年至2017年的季度数据进行时序全局主成分分析(GPCA),测算出各季度商业银行的综合财务绩效,并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分别检验了:(1)监管制裁对综合财务绩效的直接效应;(2)银行声誉对监管信息的传导作用;(3)声誉传导对利益相关者的行为影响及传导机制有效性检验。实证结果表明:(1)监管制裁力度对上市商业银行综合财务绩效没有显著影响,监管制裁强度对银行综合财务绩效有“U”型影响;(2)监管制裁引起银行声誉变化,监管力度信息没有得到有效传递,监管强度信息在综合财务绩效上得到有效传递,因而监管制裁存在间接影响;(3)银行声誉将监管制裁强度信息有效传递至内部管理者,引起内部管理者行为发生改变,呈现出倒“U”型变化过程,且最终有效地传递至综合财务绩效。 基于上述实证结果,本文主要从银行自身、监管部门两个角度提出政策建议,在未来金融去杠杆、金融扩大开放和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国内商业银行应当提高对违规违约等声誉事件的重视,做好合规合法经营,做好声誉的建立和维护工作,避免声誉的损毁,提升声誉质量。监管部门应当把握好监管制裁的“尺度”,减少对银行业的冲击,在激励银行规范经营,避免违规违约等声誉风险事件发生的同时,还要实现监管的正向激励效果。 本文研究的理论意义在于验证了在银行出现监管制裁后的声誉效应表现及声誉价值;现实意义在于为监管部门更好地选择监管制裁方式,完善监管制度,以及提高商业银行对声誉文化的重视,具有一定的实践借鉴意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