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中国殃叶蝉亚科区系分类及系统发育研究
【6h】

中国殃叶蝉亚科区系分类及系统发育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论文说明

资助

致谢

前言

第一章概述

一.分类概况

1.分类地位

2.殃叶蝉亚科名称的讨论

3.分类系统

4.殃叶蝉亚科的研究简史

二.分子系统学研究概况

三.经济意义

第二章殃叶蝉亚科系统分类研究

一.材料与方法

1.研究标本

2.标本的鉴定、描记及绘图

3.种的判别准则

二.分类特征术语

1.体躯量度(measurement)

2.头部(head)(图1、图2)

3.胸部(thorax)(图)

4.腹部(abdomen)

三.分类

(一)殃叶蝉族Euscelini Naude,1926

(二)角顶叶蝉族Deltocephalini Douglas et Scott,1876

(三)回脉叶蝉族Platymetopiinae Haupt,1929

(四)顶带叶蝉族Athysanini Van Duzee,1892

(五)隆额叶蝉族Paralimnini Distant,1908

(六)二室叶蝉族Balcluthini Baker, 1915

(七)二叉叶蝉族Macrostelini Kirkaldy,1906

(八)小眼叶蝉族Xestocephalini Evans,1938

第三章区系分析

1.中国殃叶蝉昆虫(属级)在世界动物地理区(界)中的归属

2.中国殃叶蝉亚科昆虫种级区系分析

第四章殃叶蝉亚科族属系统发育分析

1.原理及方法概述

1.1系统发育分析所选用的计算机程序

1.2参数

1.3分析步骤

2.中国殃叶蝉亚科属级系统发育分析

2.1内外群选择

2.2特征编码及建立数据矩阵

2.3 PAUP*4.0的分析结果

2.4 MrBayes 3.0的分析结果

3.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殃叶蝉亚科分子系统发育研究

1.材料与方法

1.1标本的获取与保存

1.2主要用试剂

1.3主要仪器

1.4实验方法

1.5序列分析

2.基于28S D2 rDNA基因片段的系统发育分析

2.1序列信息来源

2.2结果与分析

3.基于16S rDNA基因片段的系统发育分析

3.1序列信息来源

3.2结果与分析

4.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形态与分子结合进行系统发育分析

1.结果与分析

1.1基因序列与形态特征

1.2系统发育关系分析

2.小结与讨论

第七章总结与讨论

1.结果与讨论

2.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3.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4.今后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图注

图版一

图版二

附录1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表1中国殃叶蝉亚科昆虫62属239种在中国动物地理区划中的归属

附表2殃叶蝉亚科属间系统发育分析102个特征及特征状态

附表3殃叶蝉亚科属间系统发育分析特征数据矩阵

展开▼

摘要

本文对中国殃叶蝉亚科Euscelinae进行了系统分类研究。总结了国内外殃叶蝉分类研究概况;系统整理和记述了中国殃叶蝉种类并进行区系分析;应用PAUP*4.0和MrBayes3.0软件对该亚科进行了族属级系统发育分析研究;首次在国内利用同源28SD2rDNA和16SrDNA基因片段以及将两个基因序列与形态特征结合对殃叶蝉亚科部分属间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研究。区系分析表明,中国殃叶蝉亚科昆虫62属在世界动物地理区中的归属共有14种类型。基因序列与形态特征结合分析表明,系统发育树分成8个明显的分支,二叉叶蝉族Macrostelini是一个单系,并在殃叶蝉亚科的系统发育中处于基部的位置,是内群中最原始的族;二室叶蝉族Balcluthini处于相对较原始的位置,此研究结果与前人研究结果完全一致。分析结果还明显表明,回脉叶蝉族Platymetopiini的带叶蝉属Scaphoideus与角顶叶蝉族Deltocephalini的纹翅叶蝉属Nakaharanus是姐妹群,二者与殃叶蝉族Euscelini的木叶蝉属Phylogotettix的关系最近,三者构成一个单系,这在依据形态特征分析中没有得到支持,不过与基于28SD2rDNA片段分析结果一致,建议将三者归为回脉叶蝉族Platymetopiini。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