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多排螺旋CT(MDCT)在喉癌喉部分切除术后喉呼吸功能评价中的应用——附21例病例报告
【6h】

多排螺旋CT(MDCT)在喉癌喉部分切除术后喉呼吸功能评价中的应用——附21例病例报告

代理获取

目录

1.前言

2.方法

3.结果

4.讨论

5.总结和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喉癌手术对喉功能影响的评价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 本研究拟通过对于喉癌喉部分切除术后患者之手术部位的16排CT随访,并将所得之资料进行3D成像和数据测量、分析,来探讨患者呼吸情况与其喉腔形态学结构之间的关联性;分析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探讨其术后喉腔的狭窄部位截面积和长度等形态参数是否可以作为判断喉癌喉部分切除术后患者能否拔管的指导性指标,是否可以作为选择评价喉癌术后呼吸功能的定量指标。进而探索喉癌术后喉功能评价的新方法,以期为临床喉癌治疗提供帮助。 方法 回顾2005年5月至2006年2月于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进行MDCT术后随访的喉癌喉部分切除术患者共27名(均为男性)的临床及MDCT随访资料,以其中CT随访结果无肿瘤复发迹象且资料完整者21人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研究对象均曾接受PHILIPSBrillianceTM16CT对患者呼吸的2个时相:平静呼吸(无吞咽)相、深吸气相(嘱患者缓慢吸气,至最大吸气后屏气)的检查。对于CT所得图像以ExtendedPHILIPSBrillianceTMWorkspace2.0.11进行扫描部位的各角度横断面、冠状面、矢状面重建,同时进行相应参数:S-平静呼吸相喉腔最小截面积、IS-深吸气相喉腔最小截面积、S0-患者环状软骨所在平面气道面积,以此代表患者气管横截面面积、H-喉腔狭窄部位的跨度的测量。结合患者目前有否带气管套管、患者年龄、病理分期、接受的喉癌喉部分切除术类型、首次手术后有无气管再次切开史、有无放疗史、术后年份等非MDCT测值参数,通过SPSS13.0软件以秩检验(Spearman's相关性检验)及Logistic回归来测算Y与各MDCT测值及其它因素的相关性,并探讨这些因素相互之间的两两关系。结果研究对象21例中3例未能拔管,占14.3%。 1.患者术后呼吸功能(即能否拔管),与其喉腔最小截面积有关。由Spearman's相关性检验可知,患者目前是否带管与其平静呼吸相喉腔最小截面积呈显著负相关;患者目前是否带管与其平静呼吸相喉腔最小截面积占自身环状软骨平面气道面积比呈显著负相关。 2.患者术后呼吸功能(即能否拔管),与其喉腔最狭窄段长度有关。患者术后喉腔狭窄部位的跨度(H)与患者目前是否带管(Y)呈Logistic回归,其系数为0.214,OR值为1;常数为-0.37。 3.患者术后呼吸功能恢复与非MDCT测值因素的无统计学相关性。经Spearman's检验,在此组病例里,患者术后呼吸功能能否恢复与患者年龄、病理分期、接受的喉癌喉部分切除术类型、首次手术后有无气管再次切开史、有无放疗史及术后年份无统计学相关性。 4.产生狭窄的原因:a)患者喉腔狭窄段跨度与手术方式及术后放疗史有关。经Spearman's检验,患者喉腔狭窄段跨度与其接受的喉部分切除术术式相关;患者喉腔狭窄段跨度与其术后是否有放疗史呈正相关。 b)各种类型术腔的相关参数比较。对此作描述性分析:总体来说,各种类型的喉癌喉部分切除术后患者喉腔截面积大小差异不大,但是对术后喉腔的狭窄段长度还是有明显影响的。其中,未行气管切开的喉垂直部分切除术术后喉腔的狭窄段跨度均值较其它手术方式要小得多(为3.9mm);而喉次全切除术术后喉腔的狭窄段跨度均值较其它手术方式要大得多(为20.4mm)。 5.随访中发现的其它情况:a)患者接受的手术术式与其病理分期有显著正相关。b)患者存活年份与术后是否气管再次切开史有显著正相关。c)患者平静呼吸相喉腔最小截面积与其深吸气相喉腔最小截面积相关。且以IS为因变量,S为自变量的线性回归模型IS=33.207(±10.765)+0.846(±0.192)S成立。 结论 1.研究结果显示:患者术后呼吸功能(即能否拔管),与其喉腔最小截面积有关;患者术后呼吸功能(即能否拔管),与其喉腔最狭窄段长度有关。证实了喉部分切除术后患者呼吸功能的恢复与其喉腔形态是有关系,同时找到了患者术后呼吸功能(即能否拔管)与其喉腔最狭窄段长度之间的Logistic回归关系,证明喉腔最狭窄段长度可以作为量化评定喉呼吸功能的一个指标,同时找到了降低患者术后“拔管”危险性的新办法。 2.发现了不同的手术方式和是否接受放疗对于患者拔管成功机率的间接影响,建议临床上在确保肿瘤根治范围的基础上,尽可能多的保留正常喉组织和结构,避免不恰当的扩大性手术;对于明确术后需行放疗的病人,在首次喉部分切除术后,不急于拔管,可待放疗结束3个月到半年,组织反应消退时,再视情况决定是否拔除气管套管。 3.通过论证,我们还发现本研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完全可以建立在现有的临床CT随访方式上,而不必增加新的检查项目,即可达到新的功能评价目的,比较经济,可在所有拥有16排以上MDCT的医院进行推广。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