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就医决定过程的延误现状及原因分析
【6h】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就医决定过程的延误现状及原因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前 言

对象与方法

1.调查对象

2.调查方法

2.1调查方式

2.2调查工具

3.统计分析方法

结果

1.一般情况描述性分析结果

2.t检验分析(Independent-Sample T test)

2.1社会人口学因素t检验分析结果

2.2各种症状t检验分析结果

2.3修正版RSQ中若干变量t检验分析结果

3.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

4.3×2卡方检验(X2Test)

5.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Binary Logistic Regression)

讨论

研究结论

建 议

论文参考文献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延迟就医原因分析(综述)

附录 (调查问卷及发表文章)

AMI患者基本资料

急性心肌梗死症状描述问卷

修正版症状反应问卷

在校期间发表文章

致 谢

展开▼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方式、饮食结构的改变,急性冠脉综合症(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的发病率大幅度上升,成为发展中国家第二位死亡原因,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作为冠脉综合症其中的一种类型,发病迅猛,后果严重,多由于冠状动脉血栓脱落堵塞脉管,导致相应区域心肌血供中断继发心肌细胞梗死而出现一些列胸痛等症状.在过去10年中,我国该病的发病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2001年已达男性0.7﹪,女性0.5﹪.在美国,每年约有120万人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其中50﹪的患者病死于抢救室或在发病1小时之后死亡.即使存活的患者其病残率也较高.但是许多死亡和严重的病残都可以通过早期治疗加以预防<'[12]>.迄今为止,无论采取溶栓还是介入手段,急性心梗早期治疗的益处都已经被充分论证.及早进行治疗能够最大程度挽救濒死的心肌细胞,维持心室功能,从而降低病残率.然而让人失望的是尽管早期诊治的好处已被一再阐明,患者就医拖延现象依旧十分普遍,多年来患者延误的程度并没有因为所做的干预而有所减轻<'[3.4.5]>.国际上包括中国在内,患者从症状发生到抵达医院的中位数时间通常为2-4h,平均时间长达6-29h<'[6.7.8.9.10]>,大都错过了治疗的最佳时间.我国开展这方面的研究相对较晚,且对院前延误因素的分析多停留在社会人口学因素和临床客观因素,我们有必要同时了解患者在就医决定过程中的行为、认知、情绪因素,更加科学地寻找患者延误就医的原因,为今后的科学干预提供更加充分的依据.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调查患者做出就医决定这个过程的延误程度,并从社会人口学因素、临床因素、症状预期以及症发背景、旁人、患者行为、认知和情绪因素多方面探讨患者决定就医的过程,发现与延误就医的各种相关危险因素. 研究方法:本研究通过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一般资料问卷、症状描述问卷和修正版症状反应问卷(revised version of response to symptoms questionnaire,r-RSQ)对63例符合研究入选标准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调查,调查对象由方便抽样产生.原始数据进行计算机录入,以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分别进行患者一般情况及不同症状的出现频率进行描述性分析、症状反应问卷各个因素根据资料不同分别进行t检验、方差分析和卡方检验,筛选出有意义的变量;再将这些有意义的因素作为自变量,延误就医作为二分类应变量,建立回归模型,得出回归方程.结果本研究显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就医决定的中位数时间为180min,平均时间1116.48min,与以往无多大改变. 统计结果提示:存有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患者,其就医决定时间相对较短,(P=0.001);经历呼吸短促(气急),出冷汗和头重脚轻想要昏倒这三个症状之一的患者,倾向于较快做出就医决定.另外,症状的严重程度也是区别延误与否的一个重要因素,症状越严重,延迟越少.患者和旁人对症状的第一反应越是积极,就越能缓解延误程度.无法识别心梗的发作,不情愿麻烦别人,害怕面对不好的检查结果以及希望症状自行消失等认知,情绪因素明显增加患者延误的危险,相反,患者对症状的控制能力越是少,就医决定就越迅速.在众多影响就医决定的因素当中,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