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社会资本、吸收能力对知识获取和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
【6h】

社会资本、吸收能力对知识获取和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论文说明:图表目录

1绪论

1.1问题的提出

1.2研究现状和意义

1.2.1研究现状

1.2.2研究的理论意义

1.2.3研究的实践意义

1.3研究内容

1.4研究范围

1.5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1.5.1创新点一

1.5.2创新点二

1.5.3创新点三

1.6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结构安排

1.6.1研究方法

1.6.2技术路线

1.6.3研究结构与流程

2文献综述

2.1社会资本与知识获取和创新的相关研究

2.1.1社会资本的定义与分析层面

2.1.2社会资本在知识获取和创新过程中的作用分析

2.1.3社会资本影响知识获取与创新的研究分析

2.1.4社会资本与知识获取和创新的经验研究总结

2.1.5本节小结

2.2企业知识吸收能力与知识获取和创新的研究综述

2.2.1企业知识吸收能力的内涵

2.2.2企业知识吸收能力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组织绩效的影响

2.2.3企业知识吸收能力对知识获取和创新绩效的研究总结

2.2.4本节小结

2.3知识获取与产品创新的研究综述

2.3.1知识获取的相关研究

2.3.2产品创新绩效的内涵与测量的研究

2.3.3知识获取与创新绩效间关系的研究

2.4文献综述小结及启示

3理论拓展、假设提出与模型构建

3.1过去研究的进展与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3.2本研究拟解决的问题

3.3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及出发点

3.3.1企业与客户间的关系质量

3.3.2企业与客户间的社会性互动

3.3.3企业与客户间的认知

3.4研究假设的提出

3.4.1关系质量与知识获取之间的关系及假设

3.4.2社会性互动与知识获取之间的关系及假设

3.4.3认知与知识获取之间的关系及假设

3.4.4知识获取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及假设

3.4.5企业知识吸收能力的调节作用分析及假设

3.5假设总结与模型构建

3.6本章小结

4变量定义、测量与小样本测试

4.1问卷设计原则与过程

4.2变量定义与测量

4.2.1企业与客户间关系质量的定义与测量

4.2.2企业与客户间社会性互动的定义与测量

4.2.3企业与客户间认知的定义与测量

4.2.4企业知识吸收能力的定义与测量

4.2.5企业知识获取的定义与测量

4.2.6企业产品创新绩效的定义与测量

4.2.7控制变量的测量

4.3小样本数据的收集和分析

4.3.1小样本数据描述

4.3.2小样本检验的程序与标准

4.3.3小样本量表的检验

4.3.4小样本的探索性因子分析

4.4本章小结

5大样本调查与数据质量评估

5.1数据收集与描述

5.1.1数据收集

5.1.2样本描述

5.1.3数据描述

5.2结构方程的验证性因子分析简述

5.2.1验证性因子分析的步骤

5.2.2验证性因子分析的评估指标

5.3调查方法的偏差分析

5.4变量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5.4.1企业与客户间关系质量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5.4.2企业与客户间社会性互动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5.4.3企业与客户间认知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5.4.4企业知识吸收能力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5.4.5企业知识获取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5.4.6企业产品创新绩效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5.5所有变量的整体验证性因子分析

5.6本章小结

6假设检验与结果分析

6.1控制变量的影响分析

6.2中介变量的验证

6.3结构方程建模分析步骤

6.4基于结构方程的假设检验

6.4.1理论模型检验

6.4.2模型比较

6.5二阶因子整体模型的检验

6.5.1二阶验证性因子分析

6.5.2二阶因子整体模型的检验

6.5.3假设检验与初步结论

6.6企业知识吸收能力调节作用的模型与假设检验

6.6.1企业知识吸收能力高低的聚类

6.6.2高低知识吸收能力的模型检验

6.6.3高低组模型之间路径系数的差异比较

6.6.4高低知识吸收能力组别的假设检验分析

6.7假设检验总结

7研究结论与展望

7.1研究结论与其与前人研究的比较

7.1.1结论一

7.1.2结论二

7.1.3结论三

7.1.4结论四

7.1.5结论五

7.2本研究对企业的实务建议

7.2.1关注并提高企业与客户之间的关系质量

7.2.2强化与客户之间的互动

7.2.3克服组织距离的不利影响并减少往来过程中的冲突

7.2.4采取措施提高企业的知识吸收能力

7.3研究不足与后续研究建议

7.3.1研究的不足

7.3.2后续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展开▼

摘要

企业的知识基础观认为知识是组织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只有通过不断地自行发展或吸收外部知识以提高企业的创新绩效才能保持竞争优势。同时Leonard-Barton(1995)等学者的研究指出,大多数公司的创新需要借助外界的知识。因此,一个企业有效地吸收外界知识对其成功来说是很重要的。在众多影响企业知识获取和创新的因素中,作者通过阅读相关文献,逐渐聚焦在从社会资本和企业知识吸收能力的角度来研究知识获取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 企业的外部知识来源中,客户是很重要的一个。客户在企业创新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社会资本在知识获取和创新研究中的各种不同结论,企业吸收能力在知识获取和创新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它们如何影响企业与客户问的知识交流活动?在中国和西方文化背景下得出的研究结论是否一致?这也是作者进行深入研究的目的所在,并由此进行了一系列的理论和经验研究。 在对笔者掌握的现有文献进行详细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根据企业与客户之间的研究情境,对社会资本在本研究中的各维度进行了提炼,构建了一个适合于分析企业与客户间关系对知识获取和创新绩效影响的理论模型。该研究框架由自变量(社会资本的各维度)、中介变量(企业的知识获取)、调节变量(企业知识吸收能力)、结果变量(企业的产品创新绩效)和控制变量(企业性质、产品差别、企业规模和交往时间)五类变量和相应的路径关系组成。本研究将社会资本提炼为三个维度,分别是企业与客户间的关系质量、企业与客户间的社会性互动和企业与客户间的认知。其中关系质量包括企业与客户问的信任、满意和承诺三个子维度;社会性互动包括互动强度和互动质量两个子维度;企业与客户间的认知包括组织距离、共享愿景和冲突程度三个子维度。 本研究的经验分析主要分两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主要探索性分析,通过效度及信度分析来筛选量表题目并形成最终问卷;第二阶段是验证性分析,主要是利用结构方程建模对概念模型和相关假设进行分析。通过对318份有效问卷的数据分析,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构建并验证了社会资本通过知识获取的中介传导作用影响企业创新绩效的理论模型。首先通过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偏相关分析对控制变量和知识获取的中介作用进行了验证。然后对本研究提出的概念模型进行了分析和比较,通过结构方程建模对社会资本各维度与知识获取以及知识获取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验证。数据分析结果显示,理论模型的拟合程度较好,企业与客户问信任对知识获取有显著的正影响关系(路径系数为0.130,P<0.05)。企业与客户间的满意对知识获取有显著的正影响关系(路径系数为0.200,P<0.01)。而承诺与企业的知识获取之间显著正相关的假设没有得到支持。企业与客户间的互动强度和互动质量与知识获取正相关的假设均得到了支持(路径系数分别为0.302和0.163,P<0.01)。组织距离对知识获取有显著的负影响关系(影响路径系数为-0.255,P<0.01)。共享愿景与企业的知识获取之间显著正相关的假设没有得到支持(影响路径系数为0.036,t值为0.629)。冲突程度对知识获取有显著的负影响关系(影响路径系数为-0.129,P<0.05)。知识获取对创新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路径系数为0.272,P<0.01)。总体验证了理论模型构建和变量间关系的合理性。 2.通过结构方程对社会资本的二阶验证性因子分析,对基于企业与客户间特定情境提出的社会资本的3个二阶因子与8个一阶因子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二阶模型具有良好的效度和信度。同时通过结构方程建模对社会资本的三个二阶因子(也就是社会资本的三个维度)与知识获取的假设关系进行了检验。结构方程的分析结果表明,二阶因子整体模型的拟合程度较好,企业与客户间的关系质量对企业的知识获取有显著的正影响关系(影响路径系数为0.257,P<0.05)。企业与客户间的社会性互动对企业的知识获取有显著的正影响关系(路径系数为0.315,P<0.01)。企业与客户间的认知对企业的知识获取有显著的正影响关系(路径系数为0.218,P<0.05)。 3.通过研究样本的分组比较,不仅验证了吸收能力在社会资本→知识获取一创新绩效关系中的调节作用机制,而且说明了社会资本的各子维度在吸收能力不同的情境下对知识获取的不同影响。依据对企业知识吸收能力测量的5个指标,运用SPSS13.0分析软件,采用聚类分析中的快速聚类法,将318个样本分为高低知识吸收能力两组,高吸收能力组企业有175个,低吸收能力组企业有143个。采用结构方程的多样本比较模型,对高低知识吸收能力企业组别之间的路径系数进行了比较并对相关假设进行了验证,得到了一些有价值的研究结论: (1)企业知识吸收能力的高低对关系质量与知识获取之间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企业知识吸收能力的高低对企业与客户间的信任跟知识获取之间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信任与知识获取之间的关系在低知识吸收能力组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在高知识吸收能力组则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企业吸收能力的高低对企业与客户间的关系满意和知识获取之间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多样本路径系数差异比较表明,两路径系数之间的X<'2>值的差为8.320,p值为0.004)。承诺与知识获取之间的假设在不同组别都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吸收能力对两者之间关系具有调节作用的假设没有得到支持。数据分析结果总体验证了吸收能力对关系质量与知识获取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 (2)企业知识吸收能力的高低对社会性互动与知识获取之间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企业知识吸收能力的高低对企业与客户间的互动强度和知识获取之间的关系没有调节作用(两路径系数之间的X<'2>值的差为0.264,p值为0.608,)。但是企业的知识吸收能力对于互动质量与知识获取之间的关系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两者之间的关系在低知识吸收能力组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在高知识吸收能力组则通过了显著性检验。数据分析结果总体验证了吸收能力对关系质量与知识获取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 (3)企业知识吸收能力的高低对企业与客户间的认知与知识获取之间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吸收能力的高低对组织距离和知识获取之间关系具有调节作用的假设得到支持(两路径系数之间的X<'2>值之差异为5.457,p值为0.032)。共享愿景与知识获取之间的假设在不同组别都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吸收能力对两者之间关系具有调节作用的假设没有得到支持。吸收能力的高低对冲突程度和知识获取之间的关系具有部分调节作用(两路径系数固定相等和不固定之间的X<'2>值之差异为3.058,p值为0.056),说明企业与客户间的冲突在企业吸收能力高低两种情况下均不利于组织间的知识交流,尽管企业的知识吸收能力较高,可以部分地抵消组织问冲突带来的不利影响。数据分析结果总体验证了吸收能力对关系质量与知识获取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 (4)企业知识吸收能力的高低对企业知识获取与产品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具有显著调节作用。知识获取与产品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在低知识吸收能力组不显著(路径系数为0.105,t值为1.053)。对于高知识吸收能力组的企业而言,知识获取与产品创新绩效之间的路径系数为0.279,t值为3.193,P<0.01。说明吸收能力对于知识获取与产品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 4.从检验结果来看,企业性质、产品差别、企业规模和企业与客户间的往来时间四个控制变量对中介变量和因变量都没有显著性影响,其中可能的原因之一是本研究在做调查问卷时,已经排除了一些极端情况,所以分析的结果仅仅是针对样本企业而言,并不意味着这四个控制变量在其他情况下对知识获取和创新绩效没有影响。 最后,本文系统地归纳了本研究的主要理论进展和实践意义,以及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和后续研究建议。 本研究中有很多内容是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结合制造类企业与客户之间的特定情境进行的探索性研究,其中包括社会资本维度的提炼和实证,以及吸收能力对社会资本各维度与知识获取、知识获取与创新绩效关系调节作用的推理和实证,希望本研究能够为将来该领域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化提供有益的帮助。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