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行走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索尔·贝娄中后期五部小说对后工业社会人类生存困境的揭示
【6h】

行走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索尔·贝娄中后期五部小说对后工业社会人类生存困境的揭示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致谢

1引言

2消费语境下的审美超越--小说《更多的人死于心碎》之分析

2.1消费的狂欢与爱情的缺席

2.1.1 "漂浮的能指"

2.1.2"从自由之巅的沦落"

2.1.3作为商品的婚姻和爱情

2.1.4情感的消逝

2.2"两个世界"

2.2.1 "两个世界"的人

2.2.2"两个世界"的表征

2.3审美超越

2.3.1 "即使在那儿,也不算太远"

2.3.2用精神的力量抵制物化

2.3.3"爱情和艺术"并没有被抛弃

2.3.4拥抱大自然

3异化时代的家园信心--小说《赫索格》之分析

3.1赫索格--一颗孤寂的灵魂

3.2异化--孤独背后的幽灵

3.2.1异化的渊源

3.2.2异化主题的演变

3.2.3后工业社会的异化现象

3.2.4《赫索格》中表现的异化种种

3.3疯癫与文明的悖论

3.4走出异化的困境--爱的呼唤和诉求

4"成功"语境下的怀旧情结--小说《洪堡的礼物》之分析

4.1"成功"与"失败"的悖论

4.2"成功"语境

4.3现实主义者的"进步"神话

4.4诗人的梦在美国破碎了

4.5 "被放逐的灵魂渴望着故国旧土"

4.6此岸与彼岸

5文化沙漠中的心灵绿洲--小说《赛姆勒先生的行星》和《院长的十二月》之分析

5.1贫困时代的荒原景象

5.1.1一切受人尊敬的东西"翻了个个儿"

5.1.2艺术被边缘化了!

5.2诗人之思

5.2.1文明的忧思

5.2.2灵魂的关注

5.2.3道德的焦虑

5.3情感信念

5.3.1关于"信念"的悖论

5.3.2"诗人何为"

5.3.3寻找家园,诗意栖居

6流浪灵魂的乡愁意识

6.1哲学命题

6.1.1自我的追问

6.1.2个人与社群

6.2贝娄对时代的回应

6.2.1对科技、文明和文化的反思

6.2.2文化维度的观照

6.2.3成功问题

6.2.4真理与道德

6.2.5生态危机

6.3家园信心

6.3.1乌托邦情怀和文学理想主义

6.3.2情感信念

6.3.3贝娄的"药方"

6.4身份危机与父子关系

7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索尔·贝娄研究综述

作者简历

展开▼

摘要

针对以往评论界未能将文化批评理论应用于索尔·贝娄小说批评的现状,本文试图从文化批评的视角切入,探讨贝娄中后期几部小说的现实意义和独特价值,揭示贝娄小说所反映的后工业社会的人类生存困境。 本论文结合这些小说所反映的时代背景,从贝娄作品对后工业时代社会问题的表现这一角度来切入,将其小说置于后工业、后现代语境下来考察,运用丹尼尔·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理论、鲍德里亚、齐美尔等人的消费社会理论和拉康的符号理论等,来分析贝娄作品中的消费主义和拜金现象的社会根源、小说所表现的消费社会背景下人们身上所体现出的物质追求和精神追求之间的矛盾以及由此导致的精神危机。同时,笔者试图从心理分析的角度入手,运用快乐原则和道德原则,深入分析贝娄的作品。所有这些分析旨在表明,贝娄笔下的人物自我身份的丧失,象征着商品经济大潮下人文精神的失落。 索尔·贝娄对后工业社会人类生存困境的揭示首先表现为人的“物化”。《更多的人死于心碎》这部小说生动地展现了一幅后工业社会的消费图景,表现了“以消费为灵魂”的后工业社会人们的生活,以及那些异化了的“单向度的人”,对享乐主义和消费道德观进行了鞭鞑,贝娄将消费主义的批判提升到了文化的维度和人文关怀的高度。 “物化”只是异化的一种。其他异化现象也在贝娄笔下得到了生动的揭示。例如,《赫索格》深刻地表现了后工业社会人的异化感,表现了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种种异化关系。贝娄以他自己的方式对这种关系做出了注解。在他的笔下,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让人与自然的关系变成了一种消费关系,让人与人的关系失去了亲情与爱情。贝娄的作品是对这种不再和谐的关系的一种悲悼。 贝娄的小说表现了人们对成功(印名利、地位)的追逐,以及由此造成的悲剧。在《洪堡的礼物》中,后工业社会犹如一个名利场。该书揭示了现实主义者的“进步神话”和理想主义者的失败困境,以及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两种价值观之间的裂变。小说整个结构呈现为一种悖论叙事,这使小说具有了深度和复杂性。在这部小说里,贝娄解构了一个由享乐主义支配的社会,他不仅批判人们对成功的盲目追逐,而且对一个“由理性和进步确定的技术世界”表示深恶痛绝。 《院长的十二月》和《赛姆勒先生的行星》这两部小说展现了一个后工业“荒原”社会,字里行间渗透着对文明的忧思、对灵魂的关注、对道德的焦虑、对存在意义的追问,以及贝娄所具有的独特的“情感信念”。这两部小说是他对后工业消费社会人类生存困境的的一种反拨,是他在解构的同时进行的一种积极建构。 贝娄对现代技术和文明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他反对一味地强调科技进步,反对忽略人的精神建设。他认为科技进步并不一定能给人带来幸福和快乐。贝娄对科技进步与专家制度的质疑,契合了当今物质丰裕的社会状况下人文精神的衰微、人们的幸福感缺席这一现象。 贝娄还对后工业社会科技的进步和文明的演进与文化的衰落之间的关系作出了深刻的反思。在上述五部小说中,贝娄对人类价值观的变迁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他不但反对人们对技术进步的盲目追求,以及对科学的崇拜,而且还关注文化的命运,希望恢复文学、艺术等人文学科应有的地位。 贝娄的作品始终充满了人文主义关怀.以赫索格为代表的人物表现了贝娄的思考和彷徨。贝娄注意到了后工业社会里形而上学和道德观念的日趋式微。他的几部小说都表现了他对人类一些永恒的哲学命题的思考,表达了他对人类的前途、命运、道德、精神状态,人生终极意义等重大问题的关注,比如自我认同、道德与真理、个体与群体等问题.贝娄对这些形而上问题的哲学思考是他对后工业社会消费主义和物质主义作出的回应和反拨,也是他对后工业社会的“无深度”、“中心消解”和“情感消逝”现象的一种拯救。 贝娄深刻地揭示了一个后工业的“荒原”社会,然而,面对满目疮痍的后工业文明,贝娄始终保持着乐观、积极的态度,他具有一种“情感信念”,他的小说渗透着一种乌托邦情怀,表现了一种文学理想主义。索尔·贝娄拒绝虚无,他永远对绝望说“不”。他对人类的未来充满信心。他的作品在诊治后工业人类社会的疾病和挽救人类濒危的信仰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和永恒的价值。他的批评观点在当今世界的嘈杂之中敲响了清澈之音。他试图“避免滑向或跌入乌托邦的幻想之中”,为人类走出后现代困境找到一条道路。如何找到根治当代都市病症的灵丹妙药?如何使孤独的个体找到群体的归属感?如何拯救失去心灵家园的现代人?随着对这些问题的追问,记忆,精神和信念的重要性在贝娄的作品中凸显出来。 贝娄的作品充满了“外来人”内心深处挥之不去的对家园的怀恋,充满了对“逝去的辉煌”的缅怀。贝娄笔下表现的不仅仅是人物在地理位置上的被“流放”,更是心理意义上的被放逐。贝娄表现了游离于美国主流社会之外的犹太移民的生存境遇。然而,他所表现的犹太人的身份危机问题是超越时代的、典型的,具有永恒的价值和社会意义。 贝娄还为丧失了家园、在荒原中挣扎着的人类开出医治后现代疾病的药方。他用审美的、历史的、传统的以及人道主义的情感来使处于失乐园中的当代人类获得精神救赎,贝娄用艺术与诗(文学)来拯救人们的精神,大自然是其小说主人公获得审美救赎的另一个力量来源,他以亲近自然、厌恶城市来表达他对消费主义的抵制。他在“未受工业文明熏陶”的淳朴的小镇体验到了“精神的还乡”。贝娄通过回归犹太文化传统、坚持犹太人的优良品质和道德价值观,使处于后工业、后现代社会困境中的人类获得历史和哲学意义上的救赎,他用人道主义的情感来对抗“爱的缺席”。他笔下的人物在对他人的“敞开”之中获得了超越。他们通过建构或融入社群关系,走出了异化,赋予人生以崭新的意义。他们通过学会博爱,将生命的价值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带着理想和信念一路走来,索尔·贝娄经历了从失落到回归的心路历程,他的内心一直充满着寻找人类家园的渴望,他的身上体现了知识分子的矛盾和困惑。他所塑造的主人公典型地体现出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冲突。贝娄的小说表现了文学的超验意义以及人文学科对人类精神的救赎,体现出一颗流浪灵魂的一种乡愁意识,表现出一种乌托邦情怀和文学理想主义,一个无处不在的“求索”主题,以及一种对人生意义的诉求。 在一个消费至上、娱乐至死、道德滑坡的时代,索尔·贝娄对精神的关注、对精神家园的追寻和敢于直面人类灵魂的精神,以及他开出的救赎方案,无不显示了一代文学大师的人道主义关怀。他一生都行走在梦想与现实之间。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