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药物包载和释放对两亲性共聚物胶束形态的影响
【6h】

药物包载和释放对两亲性共聚物胶束形态的影响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致谢

第一章绪论

1.1药物控释体系

1.1.1药物控释体系的应用和意义

1.1.2药物传输载体

1.2用于药物控释体系的聚合物胶束

1.2.1胶束的形成

1.2.2胶束的制备

1.2.3两亲性聚合物的结构和组成

1.2.4临界胶束浓度

1.2.5胶束与药物的结合

1.2.6药物与胶束成核链段的相容性

1.2.7聚合物胶束的药物释放特性

1.3聚合物胶束的形态

1.3.1多重形态

1.3.2影响和调控胶束形态的因素

1.4胶束形态对药物控释的意义

1.4.1胶束尺寸对药物传递行为的影响

1.4.2胶束形态对药物传递行为的影响

1.5课题的提出

1.5.1药物的选择

1.5.2工作内容

第二章实验部分

2.1主要试剂与仪器

2.2 P(CL-LA)-b-mPEG两亲性嵌段共聚物的合成

2.3 P(CL-b-LA)-b-mPEG两亲性嵌段共聚物胶束化行为的研究

2.3.1胶束溶液的制备

2.3.2透射电子显微镜

2.3.3原子力显微镜

2.3.4动/静态激光光散射

2.3.5差示扫描量热(DSC)测试

2.4基于P(CL-b-LA)-b-mPEG两亲嵌段共聚物的载药胶束的研究

2.4.1载药胶束的制备

2.4.2载药胶束的形态

2.4.3载药胶束的热性能

2.4.4载药量的测定

2.4.5载药胶束的体外释放实验

2.4.6释药过程中胶束形态的观察

第三章实验结果与讨论

3.1嵌段共聚物的合成

3.2载药前后胶束的直观形态

3.3溶液中胶束形态和尺寸

3.4载药胶束的热性能分析

3.5载药量的计算

3.6载药后胶束形态变化的影响因素

3.6.1胶束内核物理状态对形态变化的影响

3.6.2药物性质对胶束形态变化的影响

3.6.3共聚物亲疏水嵌段比对胶束形态变化的影响

3.7结晶-线团型胶束和线团-线团型胶束形态变化原理的初步探讨

3.7.1结晶-线团型胶束载药后形态的变化

3.7.2线团-线团型胶束载药后形态的变化

3.8释药过程中胶束形态的变化

3.8.1(C-L)-E20和(C-DL)-E20胶束对IMC的释放

3.8.2(C-L)-E20和(C-DL)-E20胶束对VE的释放

第四章结论

参考文献

论文发表情况

展开▼

摘要

两亲性共聚物胶束在药物控释方面有着重要应用,而胶束的尺寸形态与其药物传递行为密切相关。本文以聚(ε-己内酯-b-L-丙交酯)/聚乙二醇单甲醚(P(CL-b-LLA)-b-mPEG)和聚(ε-己内酯-b-D,L-丙交酯)/聚乙二醇单甲醚(P(CL-b-DLLA)-b-mPEG)两种嵌段共聚物为载体,选择了物理状态差异显著、而疏水性相近的吲哚美辛和维生素E为模型药物,着重研究了药物的包载和释放过程中高分子胶束形态的变化。
   通过透析法制备载药胶束,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原子力显微镜(AFM)和激光光散射技术(LLS)表征载药前后胶束的形态。结果表明:药物载入后,具有结晶内核的胶束由较短的圆柱状转变为长蠕虫链状,而内核为无定形状态的胶束发生了从球状到球柱共存的变化。药物载入所引起的胶束形态变化具体表现形式的不同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胶束内核的物理状态、药物性质和共聚物亲水链的长短。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结晶-线团型胶束和线团-线团型胶束的形态变化机理。
   通过DSC分析载药胶束的热性能,发现药物载入会对具有结晶内核胶束的晶区造成一定的破坏;利用紫外光谱法考察胶束载药量,表明VE的包载量大于IMC,而相同亲水链长度下,非晶内核胶束的载药能力比结晶内核胶束高。
   在载药胶束的体外释放实验中,发现随着药物的释出,胶束形态发生了与载药过程相反的“逆变化”。而形态改变的明显“转折点”出现在释放开始后的2-5h之间。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