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毒死蜱等农药在浙麦冬、杭白菊及其土壤中的残留动态研究
【6h】

毒死蜱等农药在浙麦冬、杭白菊及其土壤中的残留动态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选题背景

1.1 中药现代化

1.2 "浙八味"中药材农药残留研究现状

1.3 中药材生产管理质量规范(GAP)

2 农药降解模型的研究

2.1 指数模型

2.2 双室模型

2.3 一级吸收模型

2.4 多次施药的数学模型

3 毒死蜱、多菌灵、氟啶脲和吡虫啉的研究进展

3.1 毒死蜱的研究进展

3.2 多菌灵的研究进展

3.3 氟啶脲的研究进展

3.4 吡虫啉的研究进展

第二章 浙麦冬和杭白菊上常用农药种类调查

第一节 浙麦冬上常用农药种类调查

1 调查对象、方式和内容

2 调查结果及分析

3 讨论

第二节 杭白菊上常用农药种类调查

1 调查对象、方式和内容

2 调查结果及分析

3 讨论

第三章 毒死蜱、多菌灵、氟啶脲和吡虫啉的残留分析方法研究

第一节 毒死蜱在浙麦冬及其土壤中的残留分析方法研究

1 毒死蜱在浙麦冬及其土壤中的残留分析方法

2 结果和分析

3 讨论

第二节 多菌灵在浙麦冬及其土壤中的残留分析方法研究

1 多菌灵在浙麦冬及其土壤中的残留分析方法

2 结果和分析

3 讨论

第三节 氟啶脲在杭白菊及其土壤中的残留分析方法研究

1 氟啶脲在杭白菊及其土壤中的分析方法

2 结果和分析

3 讨论

第四节 吡虫啉在杭白菊及其土壤中的残留分析方法研究

1 吡虫啉在杭白菊及其土壤中的分析方法

2 结果和分析

3 讨论

第四章 温度对土壤中毒死蜱、多菌灵、氟啶脲和吡虫啉降解的影响

1 试验材料

2 试验设计

3 试验结果和讨论

3.1 温度对土壤中毒死蜱降解的影响

3.2 温度对土壤中多菌灵降解的影响

3.3 温度对土壤中氟啶脲降解的影响

3.4 温度对土壤中吡虫啉降解的影响

第五章 毒死蜱和多菌灵在浙麦冬及其田间土壤中的残留动态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田间残留动态试验设计

1.3 最终残留试验设计

1.4 温度对浙麦冬干根中毒死蜱和多菌灵降解的影响

1.5 实际施药及采样时间

1.6 试验期间当地降雨情况

2 结果和分析

2.1 毒死蜱和多菌灵在浙麦冬田间土壤中的残留消解动态

2.2 毒死蜱和多菌灵在浙麦冬田间茎叶中的残留降解动态

2.3 毒死蜱和多菌灵在浙麦冬田间根中的残留动态

2.4 毒死蜱和多菌灵在浙麦冬根中的最终残留试验

2.5 毒死蜱和多菌灵在浙麦冬干根中的残留降解动态

3 小结和建议

3.1 毒死蜱、多菌灵在浙麦冬生产过程中的农药残留情况比较

3.2 毒死蜱和多菌灵在浙麦冬上的最大残留限量

3.3 浙麦冬生产加工过程中毒死蜱和多菌灵的残留控制

第六章 氟啶脲和吡虫啉在杭白菊及其田间土壤中的残留动态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田间残留动态试验设计

1.3 最终残留试验设计

1.4 温度对杭白菊干菊花中氟啶脲和吡虫啉降解的影响

1.5 实际施药及采样时间

1.6 试验期间当地降雨情况

2 结果和分析

2.1 氟啶脲和吡虫啉在杭白菊田间土壤中的残留消解动态

2.2 氟啶脲和吡虫啉在杭白菊田间胎菊中的残留消解动态

2.3 氟啶脲和吡虫啉在杭白菊田间菊花中的残留消解动态

2.4 氟啶脲和吡虫啉在杭白菊中的最终残留试验

2.5 氟啶脲和吡虫啉在杭白菊干菊花中的降解动态试验

3 讨论

3.1 氟啶脲和吡虫啉在杭白菊生产过程中的农药残留情况比较

3.2 氟啶脲和吡虫啉在杭白菊上的最大残留限量

3.3 杭白菊生产贮存过程中的氟啶脲和吡虫啉残留控制

ABSTRACT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浙麦冬和杭白菊是浙江省最具地域特色的传统中药材,主要分布在浙江慈溪和桐乡。本文在调查了浙麦冬和杭白菊常用农药种类的基础上,研究了毒死蜱、多菌灵、氟啶脲、吡虫啉在浙麦冬和杭白菊及其土壤中的农药残留分析方法;初步探讨了温度对土壤中毒死蜱、多菌灵、氟啶脲和吡虫啉降解的影响,温度对浙麦冬干根中毒死蜱和多菌灵降解的影响,以及温度对杭白菊干菊花中氟啶脲和吡虫啉降解的影响;重点研究了毒死蜱和多菌灵在浙麦冬田间根、叶和栽培土壤中的残留行为及浙麦冬根干燥初加工前后毒死蜱和多菌灵的残留变化,氟啶脲和吡虫啉在杭白菊田间胎菊、菊花和栽培土壤中的残留行为及杭白菊菊花干燥初加工前后氟啶脲和吡虫啉的残留变化等内容。结果如下:毒死蜱、多菌灵、氟啶脲、吡虫啉在浙麦冬和杭白菊及其土壤中的消解动态符合一级动力学特征。毒死蜱在浙麦冬及其室内外土壤中的半衰期分别为2.75~3.65 d(田间土壤),4.29~10.18d(室内土壤,10~30℃),2.69~4.29 d(田间茎叶)、13.33~20.32 d(干根,5~20℃),毒死蜱在浙麦冬田间根中残留量先增后减,在2~3 d达到最大值后的半衰期为2.62~4.36 d,若每年以0.675 kg ai/hm~2剂量喷施2次,以0.1 mg/kg为最大允许残留限量,建议安全间隔期为18 d就足以保证毒死蜱在浙麦冬干根中的残留量不超过0.1 mg/kg。多菌灵在浙麦冬及其室内外土壤中的半衰期分别为3.06~7.07 d(田间土壤)、6.54~13.13 d(室内土壤,10~30℃)、3.60~5.35 d(茎叶)、28.29~35.18 d(干根,5~20℃),多菌灵在浙麦冬田间根中残留量先增后减,在2~3d达到最大值后的半衰期为2.01~3.60 d,若每年以0.675 kgai/hm~2剂量喷施2次,以0.1 mg/kg为最大允许残留限量,建议安全间隔期为15 d就足以保证多菌灵在浙麦冬干根中的残留量不超过0.1 mg/kg。氟啶脲在杭白菊及其室内外土壤中的半衰期分别为6.64~8.68 d(田间土壤)、12.44~15.23 d(室内土壤,10℃~30℃)、3.69~4.40 d(田间胎菊)、3.66~4.24 d(田间菊花)、41.75~48.46 d(干菊花,5~20℃),若每年以5%氟啶脲乳油1500倍液剂量喷施2次,以0.1 mg/kg为最大允许残留限量,建议安全间隔期为11 d就足以保证氟啶脲在杭白菊茶水的残留量不超过0.1 mg/kg。吡虫啉在杭白菊及其室内外土壤中的半衰期分别为4.89~6.38 d(田间土壤),10.09~13.30 d(室内土壤,10~30℃)、3.44~3.98 d(田间胎菊)、2.10~2.21 d(田间菊花)、15.33~23.98 d(干菊花,5~20℃),若每年以40 g ai/hm~2剂量喷施2次,以0.1 mg/kg为最大允许残留限量,建议安全间隔期为7 d就足以保证吡虫啉在杭白菊茶水中的残留量不超过0.1mg/kg。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