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中国在业人口区域分布研究
【6h】

中国在业人口区域分布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表图目录

1 绪论

1.1 概述

1.1.1 缘起

1.1.2 选题的目的、意义

1.1.3 立论基础

1.1.4 研究方法

1.2 对象区域、章节结构、主要观点和创新点

1.2.1 对象区域

1.2.2 章节结构

1.2.3 主要观点

1.2.4 创新点

2 研究述评

2.1 国外研究

2.1.1 在业人口区域分布的研究

2.1.2 在业人口分布的相关研究

2.2 国内研究

2.2.1 在业人口分布和演变研究

2.2.2 在业人口分布的相关研究

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2.3.1 研究成就与不足

2.3.2 在业人口分布的经济学观点

3 中国在业人口区域分布

3.1 对象界定、数据及测度指标

3.1.1 对象界定

3.1.2 在业人口的数据和区域分布的衡量指标

3.2 1982年在业人口区域分布

3.2.1 在业人口区域分布

3.2.2 产业人口区域分布

3.2.3 职业人口区域分布

3.3 1990年在业人口区域分布

3.3.1 在业人口区域分布

3.3.2 产业人口区域分布

3.3.3 职业人口区域分布

3.4 2000年在业人口区域分布

3.4.1 在业人口区域分布

3.4.2 产业人口区域分布

3.4.3 职业人口区域分布

4 中国在业人口区域分布演变

4.1 在业人口区域分布变动

4.1.1 数据和指标

4.1.2 在业人口集中指数变化

4.1.3 省域在业人口变动

4.1.4 区域在业人口变动

4.2 产业人口区域分布变动

4.2.1 产业人口集中指数

4.2.2 省域产业人口变动

4.2.3 省域产业人口变动分析

4.2.4 产业人口区域变动

4.3 职业人口区域分布演变

4.3.1 职业人口集中指数

4.3.2 省域职业人口分布变动

4.3.3 省域职业分布变动分析

4.3.4 区域职业人口变动

5 中国在业人口区域分异的成因分析

5.1 在业人口区域分异的影响因素

5.1.1 在业人口区域分布的影响因素

5.1.2 影响因素的相互关系

5.2 在业人口区域分异成因的实证分析

5.2.1 自然环境与在业人口的区域分异

5.2.2 经济水平与在业人口的区域分异

5.2.3 人口因素与在业人口区域分异

5.2.4 社会政策因素与在业人口区域分异

5.3 在业人口区域分异成因的综合分析

5.3.1 中国在业人口区域分异成因的回归分析

5.3.2 中国在业人口区域分布成因通径分析

6 中国在业人口区域分异内在合理性评价

6.1 在业人口区域分异的评价方法

6.1.1 相关领域区域分异的评价

6.1.2 在业人口分区域分异的评价指标和方法

6.2 在业人口区域分异评价

6.2.1 中国在业人口区域分异评价

6.2.2 中国产业人口区域分异评价

6.2.3 中国职业人口区域分异评价

6.3 在业人口区域分异的内在合理性

6.3.1 方法和指标

6.3.2 在业人口区域分异的合理性评价

6.3.3 环境、经济因子贡献率

7. 结论和结语

7.1 结论

7.1.1 论文主要结论

7.1.2 论文结论的实践意义

7.1.3 论文研究的不足

7.2 结语:“地理环境决定论”争论与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1 论文的基础数据

附录2 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一览

后记

展开▼

摘要

在业人口又称就业人口,指从事一定的社会劳动或经营活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人口。按照一定的分类标准,在业人口可分为不同类别的产业人口和职业人口。
   1982年以来中国在业人口变动的总体趋势是:规模增减并存且空间分布变动较大。其一,省域分异度高且不同省域在差异格局中的位序变动幅度较大;其二,呈东部和南方密集、中西部和北方稀疏相对稳定格局,但疏密程度发生了变化:其三,既发生了相对集中同相对分散互相逆转的突变,又存在集中与分散格局相对稳定的渐变。
   以1990年为界,此前在业人口区域分布相对稳定,变动较小。此后区域分布变动大并呈两个特点:其一,分异剧烈,重心变动显著。第一产业人口重心北迁,第二、三产业人口和四类职业人口(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商业、服务人员,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重心南移。其二,集中化与分散化、均衡化与非均衡化并存。在业人口和第一产业人口分布趋于分散化和均衡化;第二、三产业人口和四类职业人口分布趋于非均衡化和集中化。
   中国在业人口区域分异是多种因素的综合结果。自然环境是基础性和前提性因素,经济条件是关键原因,人口因素其区域分异是直接原因,社会因素是其分异的重要条件,而历史文化也是解释其分异的重要原因。具体而言:
   在业人口在低海拔地区和“临海”地区集中分布,并且在平原地带、近水区域和耕地质量较好的地区密集。
   区域经济发展对在业人口具有较强的集聚能力,其中对第二、三产业人口和四类职业人口集聚能力强,对第一产业人口集聚能力逐渐弱化。对在业人口的集聚能力,第一产业弱而第一二产业强,第三产业的作用尚未充分体现。
   人口因素对在业人口分布影响最为直接,劳动年龄人口区域分布同在业人口区域分布具有相似特征。
   固定资产投资和工业化具有增强区域在业人口集聚的能力。
   多元回归表明,中国在业人口区域分异可以直接由人均DGP、人口迁移率、水域比例所代表的三类变量解释89.9%,第二、三产业人口区域分异可以由此三类变量解释89.9%以上,四类职业人口区域分异可以由此三类变量解释84.6%以上。通过测算,资源因子和经济因子影响在业人口分异的贡献度为65对35,说明自然环境基础性作用和经济条件的关键性作用。
   中国在业人口区域不平衡分布是一个客观存在,但不平衡并非意味着不合理。GINI系数和锡尔指数表明,在业人口同总人口、劳动年龄人口和经济因素之间调和性高,而同土地面积、水域面积以及综合影响因素的调和性低。资源因素、经济因素和综合因素的相对偏系数表明,尽管中国在业人口区域分布非均衡性明显,但其分布是合理的。
   论文最后提出:配置区域在业人口,需关注在业人口分布的内在规律:合理评价中国在业人口的分布,避免“均衡即合理”的思想等政策建议。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