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媒介安全论:大众传媒与非传统安全研究
【6h】

媒介安全论:大众传媒与非传统安全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致谢

图表目录

表目录

引言

第一章 媒介安全:概念与文献

第一节 什么是安全--跨学科的文献研究

第二节 传播学视野下的非传统安全--从拉斯韦尔到阿什德

第三节 媒介安全的分析及层次

第二章 媒介安全与非传统安全

第一节 恐怖主义及其袭击与大众传媒

第二节 自然灾害与生态安全中的大众传媒

第三节 金融危机与经济安全中的大众传媒

第四节 信息安全,文化安全与媒介安全

第五节 特殊群体与媒介安全

第三章 媒介安全:危机时代大众传媒的现代功能

第一节 功能论的兴起与传播学发展

第二节 危机中的大众传播:安全功能的产生背景

第三节 大众传播传统功能中隐性化的安全功能

第四节 安全:四大传统功能之外的现代非传统功能

第五节 大众传媒安全功能的非传统安全特性

第四章 媒介安全的话语基础:话语的安全与安全的话语

第一节 来自哲学的安全话语:福柯的话语及安全观

第二节 语言学:从CDA到媒介话语的安全研究

第三节 哥本哈根学派:作为安全话语实践的媒介安全

第四节 传播学研究:媒介安全话语实践

第五章 媒介安全:消除媒介恐慌与媒介失语--中美比较的视角

第一节 在恐慌与失语之间--媒介安全的模型分析

第二节 媒介恐慌:大众传媒夸大了现实风险

第三节 媒介失语:大众传媒在危机中的话语权丧失

第四节 中美媒介安全比较--基于国内和美国的大学生问卷

第五节 中美媒介安全偏向的文化成因研究

第六章 国外媒介安全及其制度建设的发展与启示

第一节 从FCC看美国的媒介安全及其启示

第二节 英国的媒介安全特点及其制度建设

第三节 日本的媒介安全特点及其制度建设

第七章 我国媒介安全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第一节 我国媒介安全的现状与特征

第二节 我国媒介安全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我国媒介安全的发展对策

结论 大众传媒让人类更安全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展开▼

摘要

21世纪,“安全”成为全球化中最重要的议题之一,非传统安全超越了传统的国家安全、政治安全和军事安全,转而关注“人的安全”,特别是在2001年911事件以后,世界各国对打击恐怖主义,实现环境安全等为主要内容的非传统安全高度重视。大众传媒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传播通讯工具,在非传统安全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是本文的切入点。
   针对安全的时代命题,本文提出了媒介安全的论点。媒介安全是运用大众传媒战胜恐怖、恐慌和恐惧的非传统安全,分为国家安全、公共安全和群体安全三个层面。安全是大众传媒的现代功能,大众传媒可以让社会更安全。论文从哲学、政治学、社会学、国际关系学对安全和非传传统安全的跨学科研究着手,论述了传播学从拉斯韦尔、李普曼、施拉姆等早期学者到最近的阿什德对非传统安全问题的研究,运用了议程设定、沉默的螺旋、涵化理论、框架理论等多种传播理论,梳理了传播学特别是大众传播研究对非传统安全的重视与学科脉络。通过默顿大众传播“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理论,论证了大众传播传统四大功能(监测、协调、教育、娱乐)中的“隐性”功能--安全,并使之显性化,同时论证了安全作为现代功能,独立于传统四大功能的特征。沿着哥本哈根学派提出的“安全是一种言语行为”的非传统安全研究方向,论证了媒介安全的基础是媒介安全话语。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媒介安全的数学模型,媒介安全是一种介于媒介恐慌和媒介失语之间的动态安全,并通过1151份中国大学生问卷和122份美国大学生问卷,比较了在大学生眼中,中美媒介安全的异同及各自特征。美国的媒介安全更需要防范媒介恐慌,而中国媒介安全的不足在于媒介失语。最后,根据我国媒介安全的现状,在充分借鉴国外先进的媒介安全的经验基础上,结合我国媒介安全特点,提出了发展、完善我国媒介安全的对策和建议。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