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认知边界的哲学问题
【6h】

认知边界的哲学问题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致谢

摘要

插图清单

1.导言

1.1 背景

1.2 目的

1.3 内容

2.心智理论的变化

2.1 分化与出路:从笛卡尔到传统认知科学

2.1.1 认知科学

2.1.2 心智的面孔

2.1.3 新路径显现

2.1.4 心智的新科学

2.2 认知的边界究竟是什么?

2.2.1 两种认知观

2.2.2 延展认知主义和认知的颅内主义

3.重塑问题:什么是认知的边界?

3.1 认知主义及其困难

3.1.1 认知主义

3.1.2 人工智能和具身的人工智能

3.1.3 认知转向

3.2 延展认知主义的样式与论证策略

3.2.1 具身认知与激进的具身认知

3.2.2 延展认知进路与具身认知进路

3.2.3 延展认知进路及其论证策略

3.3 对延展认知主义的挑战

3.3.1 认知的颅内主义的质疑

3.3.2 认知的边界与心智的标志

3.3.3 来自心智与工具混合体的挑战

4 延展认知进路的哲学立场

4.1 哲学立场的批判:从还原论到整体论

4.1.1 再论奥拓-尹佳现象

4.1.2 心智的多面性及解释态度

4.1.3 整体论的延展认知科学如何可能?

4.2 构成性与生物学隐喻

4.2.1 耦合构成与因果作用

4.2.2 生物-技术的心智

4.2.3 社会学主义的认知

4.3 剧场理论

4.3.1 海德格尔剧场

4.3.2 表征性认知和技术性认知

4.3.3 记忆真的可靠吗?

4.3.4 小结

5 再论认知转向

5.1 认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论

5.1.1 认知的张力

5.1.2 以“看”为中心的相互作用论

5.1.3 主体性建构的相互作用论

5.2 认知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进化论解释

5.2.1 认知的环境建构

5.2.2 认知的利基建构

5.2.3 反对生物沙文主义

5.2.4 小结

6 认知的技术:新方案的重构

6.1 认知的实用主义解释:对知识论的修改

6.1.1 杜威式的相互作用论

6.1.2 认知作为进化的技术

6.1.3 作为中介的技术

6.2 产业时代与认知需求

6.2.1 产业时代的特征

6.2.2 认知是进化要我们做的事

6.2.3 认知的技术

6.3 总结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展开▼

摘要

近十年来,认知的边界问题,尤其是人类认知与环境的关系问题,是认知的颅内主义与延展认知主义论战的焦点。认知的颅内主义认为,人类认知与环境之间存在某种因果关系(causation),人们可以基于这种因果关系将心智活动还原到大脑对符号-表征的计算-操作过程上,因此他们主张认知活动以皮肤和颅骨为边界。上述观念曾是传统认知科学主导的研究范式,其哲学基础也比较稳固。延展认知主义不同意认知的颅内主义关于人类认知与环境之间关系的解释,他们主张对认知活动作一种构成性(constitution)解释:即在解释认知活动时,人们需要将环境中的积极资源考虑进来。尽管就构成性这一概念本身而言,具身认知进路也主张一种类似的解释策略,从而对延展认知进路的合法性构成一定威胁。但实际上延展认知进路与具身认知进路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分歧。前者所考虑的是一些智能工具在认知活动中的积极作用;后者主要关注在环境中的有机体产生认知的机制,而不会过多涉及到智能环境中的认知问题。本文在区分上述三种观念的基础上,分三个层面来讨论认知的边界问题:认知的边界究竟是一个因果关系的边界,还是构成性的边界。 本研究主要内容包括:⑴论战焦点。本文认为,这场论战的焦点在于心智与工具的关系。文章简要勾勒了传统的认知科学及心智理论关于认知边界的种种论述,从而展示延展认知主义和认知的颅内主义的基本主张,以及与具身认知主义之间的区别。⑵本体论预设上的差异。诉诸于整体论立场来为延展认知进路两条备受争议的“耦合构成原则”和“均等原则”进行辩护。之所以采取整体论的立场,是因为如果认知的颅内主义坚持因果作用的还原论原则,那么将无法对认知与环境的关系做出解释。另外,对具身认知的激进版本所谓的反还原论进路所存在的缺陷进行讨论,意在表明延展认知主义既非是一种强的反还原论,也非是强的反计算(表征)主义。因此,延展认知主义应该坚定地诉诸于构成性,以免陷入以上两种困境。最终阐明为什么延展认知主义把心智视为生物-技术式的心智。⑶构成性的实现。本文认为对构成性的讨论涉及大脑-身体-环境相互作用的机理和认知通道。就认知的颅内主义和具身认知的生成进路(enactiveapproach)而言,两者对相互作用的理解存在着各自的缺陷。前者否认构成性,往往陷入孤立主义。而后者在强调大脑的生物性的时候,会陷入某种生物沙文主义。延展认知主义必须与这两者明确划清界限,才能避免陷入这些困境。文章希望借助杜威的工具主义,在相互作用这一层面上对这些缺陷进行修补,并进一步重整延展认知进路的解释方案。最后,文章将通过考察智能时代人类认知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现实情境,诉诸于认知的技术来为延展认知进路的解释方案提供一种可能的方向。

著录项

  • 作者

    黄侃;

  • 作者单位

    浙江大学;

  • 授予单位 浙江大学;
  • 学科 外国哲学
  • 授予学位 博士
  • 导师姓名 盛晓明;
  • 年度 2013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 关键词

    认知; 边界;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