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大运河“申遗成功”之后的文化治理与规划研究
【6h】

大运河“申遗成功”之后的文化治理与规划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致谢

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大运河申遗成功的意义

1.1.2 申遗成功后又遭“除名”的先例警示

1.1.3 申遗成功后“遗产价值”的可持续保护

1.2 研究目的

1.3 相关概念辨析

1.3.1 世界遗产和文化遗产

1.3.2 历史环境

1.3.3 可持续保护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5.1 研究方法

1.5.2 可能的创新点

2 大运河的历史演变、申遗影响和遗产环境仿真更新

2.1 大运河历史演变过程

2.1.1 河道演变过程

2.1.2 历史环境演变过程

2.1.3 历史环境构成要素

2.2 申遗对大运河保护的影响

2.2.1 申遗过程中的重要事件

2.2.2 申遗对保护的影响

2.3 大运河遗产关联历史环境的仿真更新困惑

2.3.1 仿真更新表象

2.3.2 资本运作本质

2.3.3 困惑及解惑方向

2.4 本章小结

3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及发展趋势

3.1 研究现状

3.1.1 文化视域历史环境保护的理论拓展

3.1.2 基于文化资源开发的文化政策和文化规划

3.1.3 文化线路和遗产廊道的专项保护策略

3.2 实践现状

3.2.1 流域尺度的遗产可持续保护:美国伊利运河

3.2.2 城市尺度的战略性规划和行动:比利时安特卫普

3.2.3 社区尺度的公众参与培育过程:日本小樽运河

3.3 发展趋势

3.4 本章小结

4 大运河历史环境的文化公共物品属性及其影响

4.1 公共物品理论

4.1.1 公共物品的概念

4.1.2 公共物品的类型

4.1.3 公共物品的供给方式

4.2 大运河历史环境的文化公共物品属性

4.2.1 文化公共物品的特征

4.2.2 大运河历史环境的文化公共物品属性

4.3 文化公共物品管理困境下的治理转型

4.3.1 文化公共物品管理的双重风险

4.3.2 大运河历史环境保护的管理困境

4.3.3 大运河历史环境保护的治理转型

4.4 本章小结

5 大运河历史环境的文化治理理念和文化规划框架

5.1 作为制度性规划的“治理”解读

5.1.1 治理产生的背景

5.1.2 治理的基本含义

5.1.3 城市治理的典型模式

5.2 大运河历史环境文化治理理念

5.2.1 文化治理的概念

5.2.2 大运河历史环境文化治理理念

5.3 大运河历史环境的文化规划框架

5.3.1 文化规划的定位

5.3.2 文化规划的内容

5.3.3 文化规划的流程

5.3.3 文化规划的方法

5.4 本章小结

6 文化专项规划Ⅰ:大运河历史环境风貌的整体控制

6.1 风貌的概念、要素和载体

6.1.1 风貌概念及近义词辨析

6.1.2 大运河历史环境风貌的要素构成

6.1.3 大运河历史环境风貌的载体结构

6.2 风貌整体控制的关键问题

6.2.1 对风貌现状的全面客观评价

6.2.2 对风貌变化的整体引导控制

6.3 风貌整体控制规划编制框架

6.3.1 目标和原则

6.3.2 程序和内容

6.3.3 技术和方法

6.3.4 整治设计延续

6.4 本章小结

7 文化专项规划Ⅱ:大运河历史环境中文化空间行为的引导培育

7.1 文化生产行为:大运河文化产业培育

7.1.1 发展背景:文化创意产业在城市更新中崛起

7.1.2 培育基础:沿大运河产业地块的文化创意转型升级

7.1.3 引导战略:地域化、人性化、多元化的配套机制建立

7.1.3 规划策略:集中与分散的混合

7.2 文化消费行为:大运河创意旅游开发

7.2.1 发展背景:文化旅游的创意升级

7.2.2 培育基础:作为遗产廊道的大运河

7.2.3 引导战略:基于遗产廊道的创意旅游新模式建构

7.2.4 规划策略:游线系统、解说系统和流域协作

7.3 文化福利行为:“大运河共同体”历史住区营造

7.3.1 发展背景:社区共同体的衰落和文化复兴

7.3.2 培育基础:大运河历史住区的可持续危机

7.3.3 引导战略:“大运河共同体”意识下的历史住区建构

7.3.4 规划策略:物质配套微调和人文环境升级

7.4 本章小结

8 文化专项规划Ⅲ:大运河历史环境文化协作治理的组织和保障

8.1 文化协作的利益相关者

8.1.1 利益相关者分析的基础理论

8.1.2 文化协作中利益相关者类型

8.1.3 公众利益相关者的界定方法

8.2 文化协作框架的基本构建

8.2.1 既有管理模式的问题

8.2.2 文化协作的总体思路

8.2.3 文化协作的基本原则

8.2.4 文化协作的过程框架

8.3 文化协作实施的保障条件

8.3.1 法规保障

8.3.2 资金保障

8.3.3 技术保障

8.4 本章小结

9 京杭大运河杭州段历史环境的文化规划治理实践

9.1 京杭大运河杭州段发展概况

9.1.1 地理范围

9.1.2 河道建设历程

9.1.3 历史环境演变

9.1.4 文化形态和文化遗产

9.2 “申遗”成功前相关规划梳理

9.2.1 规划编制体系

9.2.2 重要规划解析

9.2.3 规划成果评价

9.3 “申遗”成功后的文化规划治理实践

9.3.1 文化专项规划I实践:京杭大运河杭州段历史环境风貌控制规划(2014)

9.3.2 文化专项规划Ⅱ、Ⅲ实践:杭州市拱墅区战略规划修编之文化专题(2012)

9.4 本章小结

10 结论

10.1 研究结论

10.2 进一步工作方向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展开▼

摘要

大运河申遗成功后,历史环境作为大运河遗产价值的承载基础,必然成为保护主体对象。历史环境具有抽象和具象融合的二元属性。从已实施的保护措施来看,政府主导的保护和更新措施受限于现实状况,更多情况下只能够将大运河的历史环境简化为单一的物质环境,而不能进一步在抽象环境层面有所建树。可以预见,仅仅物质途径的保护应对难以实现大运河历史环境的可持续保护,尤其是遗产价值的长期增值。因此,必须突破传统唯物保护观的束缚,开拓物质和人文融于一体的保护新思路。
  研究遵循“目标预设——问题发掘——理念建构——方法支撑——措施验证”的逻辑,采用的跨学科研究方法、文化发生学方法、多尺度分析方法,以大运河历史环境的文化性保护为切入点,基于文化治理的思维角度和文化规划的方法途径,通过对保护和发展大运河沿线历史环境文化性的研究,试图理清大运河历史环境可持续保护困难的内在根源,建立大运河历史环境的空间性与文化性的保护关联,找到大运河历史环境可持续保护和遗产增值的文化途径。
  研究分析了大运河演变背景和保护问题。通过对大运河的历史演变、申遗的过程影响、保护中暴露的矛盾研究,全方面了解申遗成功后制约大运河可持续保护的背景条件,明确可持续保护的主要对象“大运河历史环境”。
  研究发现了大运河历史环境可持续保护的矛盾根源。借鉴国内外相关理论和实践经验,提出从“文化”角度切入“大运河历史环境”可持续保护的研究。引入文化公共物品的概念,分析“大运河历史环境”保护矛盾的产生机理——“纳什均衡”,发现单纯依靠空间规划管理实施和自上而下行政推动的弱控制力缺陷,进而提出解决矛盾的“文化”基本方向。
  研究提出了大运河文化治理的理念和文化规划的方法论。构建文化治理的理念、目标、原则以及文化规划的框架,从风貌整体控制、文化空间行为的引导培育、文化协作治理的组织和保障3个方面构成契合大运河历史环境可持续保护目标的文化专项规划内容,并通过对京杭大运河杭州段的规划实践进行了实证。
  研究最终得出了4点结论:“申遗”成功意味对“活态”大运河的可持续保护正式启动;大运河历史环境的“文化公共物品”属性是可持续保护的矛盾之源和解困之道;文化治理理念是大运河历史环境可持续保护的战略思想;文化规划方法是大运河历史环境可持续保护的行动策略。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