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人性反思·生存质询·超验关怀——莫言小说的“反抗”精神内蕴研究
【6h】

人性反思·生存质询·超验关怀——莫言小说的“反抗”精神内蕴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致谢

摘要

1 绪论

1.1 论题缘由及相关综述与拓展点

1.2 审美化“反抗”的概念厘定

1.3 百年文学的“反抗”谱系梳理

1.4 论文的整体思路

2 多元文化因素中的“反抗”生成

2.1 反思社会生存症候的“有形反抗”的生成

2.2 反思人性局限的“有形反抗”的生成

2.3 探寻生命与存在意义的“无形反抗”的生成

3 “反抗”的人性维度:“人”内在局限的反思

3.1 人之恶的内审与“幽暗意识”

3.2 自主性缺失的内心症候反恩

3.3 反抗的深化:“过程式”忏悔·忏悔效度反思

4 “反抗”的生存维度:历史反思·权力质询·欲海澄明

4.1 创伤与困境:“高密乡寓言”中的历史生存反恩

4.2 奴性与暴力根源的质询:对权力奴役的反抗

4.3 欲海澄明的探寻:消费时代生存异化的反抗

5 “反抗”的超验维度:生命强力·大地精神·形而上希望

5.1 颠覆心灵规训·生命强力:生命自律的反抗

5.2 超越命运:超验内心力量与“大地精神”下的反抗

5.3 穿越悲感:抵御“心灵沉沦”·召唤“形而上希望”

6 “反抗”的艺术观照:审丑·反讽·狂欢

6.1 审丑的姿态与眼光

6.2 修辞反讽与叙述反讽

6.3 生命狂欢·童心化狂欢

7 “反抗”的价值诉求:生存意义探求与生命困境超越

7.1 “至善人性理想”的追求

7.2 突围现代化生存困境的探寻

7.3 穿越生命悲感的超验精神境界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展开▼

摘要

在借鉴诸多文学创作与研究著述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审美意义上的“反抗”理论可以深入把握某些作家的精神品格,彰显作家的“问题意识”与审美创构。“反抗”精神不仅体现作家反思现实人生的批判化思考,而且也体现反思存在意义的超越化思考。综览百年中国文学,鲁迅创作中对“绝望”的“反抗”在文学史上有着典范意义,鲜明地体现了“反抗”精神蕴含的批判指向和形而上追问的超越指向。对这一丰厚的精神遗产,当代作家莫言有着自觉的继承,并以其丰富的文化背景、天马行空的艺术想象对此予以拓展,体现出独特的精神内蕴与文学史价值,亟待学界深入探讨。这是本文探寻莫言小说的“反抗”精神内蕴的依据所在。
  本文循着莫言的“问题意识”,以“反抗”理论视角切入莫言小说,归纳出“有形反抗”与“无形反抗”的精神指向。这具体包括三个维度的精神内蕴:深刻的人性局限反思;对生存异化的深切质询,以及对生命本体与存在意义的形而上追问。论文沿着“反抗”精神的生成、“反抗”精神的具体维度、“反抗”精神的艺术表现、“反抗”精神的价值考量等展开论述。论文借鉴了文艺学、哲学、文化学、美学等相关理论,力求宏观把握与微观文本分析相结合,共时性观照与历时性考量相结合,探求莫言小说中体现的“反抗”精神内涵。论文由绪论、正文六章和结语三大部分构成。
  第一章绪论中,首先对莫言小说的相关研究现状进行梳理与评述,揭示研究的拓展点。其次,从文艺学、美学、哲学等理论资源中梳理、界定审美意义上的“反抗”理论内涵,进而阐释“有形反抗”与“无形反抗”的特质与内涵。第三,扼要梳理百年文学中的“有形反抗”与“无形反抗”的精神谱系。第四,概述了论文整体的思路框架。
  第二章基于多种文化因素的综合影响,考察莫言小说中“反抗”精神的“生成”。在反思社会生存症候与人性局限的“有形反抗”的生成上,作家个体的生存体验、时代文化语境以及中外经典作家作品等有潜在影响。在探寻生命意义与存在追问的“无形反抗”的生成上,作家不仅受到个体生存体验、地域文化中的民间生命精神、神话等本土资源的影响,也受到时代文化语境中的生命哲学、存在主义、现代派等西方资源的影响。
  第三章论述莫言小说对人的内在局限进行批判与反思的“反抗”精神维度。作家在追求“至善人性理想”的旨归下,承续鲁迅“国民性批判”的精神传统,以“幽暗意识”的批判眼光对人性局限进行洞察与反思。作家不仅通过“刽子手”、“看客”等形象塑造深入揭示人性的幽暗潜质,还融入了反思“文革”历史中人性创伤的观照,深入质询更为普泛性的人性弱点。尤为可贵的是,在洞悉人性局限之后,作家超越单层面的批判,超乎其外地体现出悲悯与宽宥的观照。
  在深入反恩人性局限的思索下,作家导向忏悔思考,小说中的忏悔思考是倚靠人自身力量,进行自我拯救的“人义论”意义上的人性反思。在“面向个体自我忏悔”的向度上,作家深刻认识到人的有限性,因此在小说中传达了“一直要到生命尽头”的“过程式”的忏悔思考。同时,作家基于“面向他者”的观照点,对忏悔效度予以反思,在这个向度上,莫言认为忏悔并不能消弭罪过。这在某种程度上与法国思想家列维纳斯“面向他者”的伦理思想有所共鸣,后者以“他者”的关系来定位个体自身道德的完善性。总体而言,这体现出莫言对理想人性状态的至高追求。
  第四章论述莫言小说中反思社会生存症候的“反抗”精神维度。作家通过“高密乡”的寓言观照百年现代化进程中的历史与当下生存,对社会变迁、文化缺陷等因素导致的生存异化进行质询与反思,以此体现审美化的现实生存关怀。这在小说中体现为三个层面。
  第一,作家质询与反思了历史境遇中的“文革”生存创伤、计生政策执行中的偏颇等生存症候。在反思“文革”生存症候的同时,作家又以一种温情的诗意的发现突围这段晦暗的创伤记忆。《蛙》中,作家对计生政策的反思,超越了国家与个体的二元范式,对现代化过程中国家伦理与个体伦理的“二律背反”困境植入生存关怀。第二,莫言对权力奴役下的生存异化进行反思,小说不仅批判了乡土场景中权力运作的异化,也批判了扭曲化的权力追逐造成的人生异化景观。更具特色的是,莫言延续了鲁迅“文化吃人”的批判眼光,创构“刑具”的意象,对以暴力与酷刑为表征的封建专制权力施加于人的奴化规训予以深刻的批判。第三,莫言以敏锐的眼光洞悉消费文化语境中欲望解放的悖论,不仅质询欲望膨胀带来的生存症候,还试图溯汲传统和民间的宗教智慧制衡这些症候,探索新的价值。
  第五章论述莫言小说构筑的“无形反抗”的精神维度。该部分着重探讨了生命强力的反抗与对命运、存在深渊等困境的反抗,这在小说中体现为三个层面。第一,莫言基于生命自由意志的张扬,构筑蕴含生命力量的“野性化身体”的审美形象反抗文明对心灵的规训。同时,作家挖掘了争天抗俗的生命原始力量,这股生命力量不仅可以抗衡心灵规训,而且更有着唤起人的自律与自明的启示价值。第二,莫言传达了对历史境遇中人生困境与荒诞命运进行反抗的思考。这种审美哲思不仅体现为小说的主人公们释然于存在的无根性之后,仍然勇往直前的反抗,而且通过诸如《生死疲劳》中蓝脸父子等人的抗争展现“生生之德”的“大地精神”,反抗历史加诸的荒诞命运。第三,莫言从抽象维度透析“悬浮”、“恐惧”等心灵之域,揭示存在深渊的真实与可怖,进而抵抗生命的沉沦。此外,更具特色的是,莫言在“奇幻际遇”与“弥合生死”的奇幻想象中展现“形而上的希望”,对悲剧化生存与生命的终极困境予以智性的纾解。
  第六章考察莫言小说中“反抗”精神的艺术特征。作家通过审丑、反讽与狂欢等三种艺术审美理念与表达方式体现了审美意义的“反抗”精神。在审丑艺术方面,莫言通过富有画面感的审美营构、细致的动态描摹等,实现对幽暗人性与社会症候的深度洞察与批判。在反讽艺术方面,莫言通过修辞反讽、叙述反讽体现现实批判的“反抗”精神。在狂欢艺术方面,莫言主要运用超越死亡的生命狂欢叙述、童心化狂欢叙述等方式,着重体现形而上的“反抗”精神。同时需要指出,“反抗”精神之所以体现为这三种表达方式,除了作家的个人创作风格使然,也与三种艺术方式潜含的反抗意蕴密切相关。
  第七章以百年文学史为参照系,辅以其他多种视角,考量莫言小说中“反抗”精神的丰富价值。在“有形反抗”的维度上,不论是对“至善人性理想”的执着探求,还是对历史与当下生存所植入的生存关怀,都体现出作家对生存意义的不懈求索。这不仅体现了承续现代文学中“为人生”的启蒙传统的文学史价值,而且,还有着伦理意义与文化意义上的价值所在。在“无形反抗”的维度上,作家主要构筑了坚韧的“生命精神”抚慰有限性的生命存在。这种超越生命困境的形而上追求不仅闪现着中国传统的乐生精神的思想火花,而且彰显着当代作家通过“反抗”精神构筑人生超验关怀的创造性与可能性,丰富着当代文学史中“无形反抗”的精神谱系。
  结语部分扼要指出莫言小说“反抗”精神的总体特质与意义,同时尝试探讨其中的某些不足。比如在“有形反抗”的精神维度上,可以避免某些作品中的单向度批判,彰显作家开阔的文化视野与发散性的审美创造思维。在“无形反抗”的维度上,作家还可以拓进和深化对存在的超验探寻,由此更深入地展现“心灵的最深广的真理”。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