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产品内贸易对国际经济周期的传导研究
【6h】

产品内贸易对国际经济周期的传导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表目录

图目录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框架与内容

1.4 可能的创新

2 产品内贸易对国际经济周期传导的文献综述

2.1 产品内贸易对国际经济周期传导的理论渊源

2.2 产品内贸易对国际经济周期传导的理论基础

2.2.1 产品内贸易的基础动因与经济效应

2.2.2 经济周期的形成与测度

2.3 产品内贸易对国际经济周期传导的影响因素

2.3.1 技术效率、交通成本、汇率与垂直专业化

2.3.2 中间品资金链、FDI、服务外包与垂直专业化

2.4 产品内贸易对国际经济周期的传导机理综述

2.4.1 总体传导机理综述

2.4.2 行业(部门)传导机理综述

2.4.3 危机冲击传导机理综述

2.4.4 其他传导机理综述

2.5 产品内贸易对国际经济周期传导的实证研究进展

2.5.1 基于国家(区域)视角的产品内贸易对经济周期的传导

2.5.2 基于行业(部门)视角的产品内贸易对经济周期的传导

2.5.3 基于危机冲击视角的产品内贸秀对经济周期的传导

2.6 小结

3 产品内贸易及其对国际经济周期传导的特征事实

3.1 产品内分工的“三角贸易”模式

3.1.1 全球产业转移与“三角贸易’’模式的形成

3.1.2 主要经济体参与产品内分工的状况

3.2 特征事实之一:危机对总体贸易的影响现象

3.2.1 危机对“三角贸易”模式的影响现象

3.2.2 危机对中国总出口贸易的影响现象

3.3 特征事实之二:危机对行业贸易的影响现象

3.3.1 危机对机电行业出口贸易、纺织行业出口贸易的影响现象

3.2.2 危机对中间产品部门贸易、非中间产品部门贸易的影响现象

3.2.3 危机对服务部门贸易、货物部门贸易的影响现象

3.4 特征事实之三:危机性贸易“超调”现象

3.4.1 美国次贷危机冲击下的贸易“大崩溃”现象

3.4.2 日本大地震冲击下的国际分工生产链“解钩”现象

3.5 小结

4 产品内贸易对国际经济周期的传导机理

4.1 核心概念的界定

4.1.1 产品内贸易相关概念

4.1.2 经济周期相关概念

4.2 传统贸易对国际经济周期的传导机理

4.2.1 传导过程

4.2.2 理论模型

4.3 中间产品贸易对国际经济周期的传导机理

4.3.1 中间产品贸易对经济周期的总体传导机理分析

4.3.2 要素行业中间产品贸易对经济周期的传导机理分析

4.4 危机性贸易“超调”传导机理

4.4.1 危机冲击的贸易波动“放大”机理分析

4.4.2 中间产品存贷效应对贸历波动的传导机理分析

4.5 小结

5 产品内贸易对国际经济周期传导的实证检验:基于总体证据

5.1 中国与样本贸易伙伴间的经济波动同步性分析

5.1.1 样本国家(地区)的GDP增长率相关性分析

5.1.2 样本国家(地区)GDP的HP滤波

5.2 指标的测度与分析

5.2.1 经济周期同步化指数的测度与分析

5.2.2 垂直专业化指数的测度与分析

5.2.3 中间产品贸易强度的测度与分析

5.2.4 控制变量的测度

5.3 模型的构建与检验

5.3.1 模型的基本杓建

5.3.2 模型的检验

5.4 回归结果与分析

5.4.1 全样本时间的回归结果分析

5.4.2 分样本时间的回归结果分析

5.5 小结

6 产品内贸易对国际经济周期传导的实证检验:基于行业证据

6.1 要素分工及其中国的分工地位

6.1.1 要素流动是经济全球化的核心特征

6.1.2 要素分工与全球产业转移

6.1.3 中国参与要素分工的地位

6.2 要素分工对国际经济周期传导效应的经验估计

6.2.1 要素密集型中间产品分类

6.2.2 中国与东亚区域间的经验估计

6.2.3 中国与欧美区域间的经验估计

6.3 小结

7 产品内贸易对国际经济周期传导的实证检验:基于危机冲击证据

7.1 产品内分工的“解钩”特征分析

7.1.1 本轮危机的特征

7.1.2 生产链延长与价值链扭曲

7.1.3 贸易与生产链相关

7.2 危机性贸易“超调”效应的经验检验

7.2.1 全样本时间段的检验分析

7.2.2 分样本时间段的检验分析

7.3 贸易波动的中间产品存贷效应的传导机制经验检验

7.3.1 交量、模型、数据

7.3.2 实证结果与分析

7.4 小结

8 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研究结论

8.2 政策含义

8.3 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硕博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展开▼

摘要

当今国际经济基本面有两个值得关注的“新现象”,一是经济周期越来越困扰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尤其是2007年的美国次贷危机“肆虐”全球,一再打破学界与政界的预测,警醒人们对经济周期研究的重视。二是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产品内贸易已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特征与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同时亦为经济周期的研究提供了新视野。然而,将产品内贸易引入经济周期的研究,直至上世纪90年代才开始,且此工作进展迟缓。因此,本课题的提出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文统计描述了近20年来危机冲击下的贸易波动三类特征事实。第一类为危机对总体贸易的影响现象:美国次贷危机对“三角贸易”模式、中国总出口贸易的影响;第二类为危机对行业贸易的影响:美国次贷危机对中间产品部门贸易比对非中间产品部门贸易的影响大,以及美国次贷危机比亚洲金融危机对中国出口贸易特别是机电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大;第三类为危机性贸易“超调”现象:2011年日本大地震导致的产品内分工最为集中的电子、汽车行业全球供应链的“解钩”现象,以及美国次贷危机期间的贸易大波动现象。
  发展了一个基于产品内贸易模式的加入中间产品生产与贸易的“2×2×3”的全球经济模型(IMT-GEM)。模型的演绎逻辑为,在IMT-GEM模型中求导,发现当其他经济条件不变时模型得到稳态解,国际经济周期协动性自然生成。然后依据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期间贸易是顺周期的特征建立跨国矩阵理论模型,模型显示出了中间产品存贷效应对贸易波动的传导机制,由此反向印证了产品内贸易对国际经济周期的传导效应。在此基础上,本文给出了6个理论命题。
  基于三个视角分别就产品内贸易对国际经济周期的传导机理进行了实证。一是基于总体视角,利用中国、东亚区域及欧美区域经济体的面板数据检验发现,垂直专业化对国际经济周期具有显著正向传导效应,而且该结论对于中间产品贸易也具有稳健性;二是基于行业视角,利用上述经济体的不同类型要素密集度行业中间产品贸易面板数据检验发现,随着资本/技术密集型强流动要素中间产品贸易向劳动/资源密集型中间产品贸易的转变,它们对国际经济周期的传导效应亦随之下降。表明要素流动性强弱与国际经济周期协同性呈正相关;三是基于危机冲击视角,分别利用跨国时间序列数据就最终产品需求冲击对中间产品贸易的影响进行了估计,以及利用出口绩效面板模型对危机冲击的中间产品存贷效应传导机制进行了检验。所有估计结果均支持理论预期。
  基于全文的理论分析与经验研究结论,提出了正确把握产品内贸易对国际经济周期传导的这把“双刃剑”两方面建议:一是构建“垂直水平型分工”模式的国际生产网络,分散产品内分工系统风险,提高经济增长的可靠性。二是通过自身培育和国外引进高级要素,实现中国经济由目前的国际经济周期协动性的随波者,逐步攀升为国际经济周期协动性的主导者。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