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中国人口多属性预测研究暨失能老人长期照护政策仿真
【6h】

中国人口多属性预测研究暨失能老人长期照护政策仿真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致谢

摘要

图表清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框架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框架

1.4 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人口转变理论

2.1.2 长寿与健康的理论假说

2.1.3 社会保险的基础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人口预测相关文献

2.2.2 人口的健康与长寿

2.2.3 长期照护相关概念

2.2.4 长期照护国际经验

2.3 我国的政策演进

2.3.1 养老及健康领域的规划

2.3.2 户籍、城镇化、生育政策

2.4 小结

3 数据与方法

3.1 数据

3.1.1 普查和年鉴数据

3.1.2 微观调查数据

3.1.3 政务系统数据

3.1.4 国际比较数据

3.2 方法

3.2.1 人口预测模型

3.2.2 Lee-Carter-MY模型

3.2.3 纵贯数据分析法

3.2.4 公共政策仿真法

3.3 小结

4 中国人口多属性预测模型构建

4.1 基础人口修正

4.1.1 低龄人口漏报率评估

4.1.2 人口年龄别死亡率修正

4.2 出生

4.2.1 生育水平与出生性别比

4.2.2 育龄妇女年龄别生育率

4.3 死亡

4.3.1 死亡率基础数据预处理

4.3.2 Lee-Carter-MY预测结果

4.4 迁移

4.4.1 城镇化率

4.4.2 年龄别迁移模式

4.4.3 国际迁移

4.5 老人的健康与失能状态

4.5.1 “六普”标准

4.5.2 SSAPUR标准

4.5.3 失能率的变化趋势

4.5.4 健康期望余命及其变化趋势

4.6 人口预测结果

4.6.1 总人口

4.6.2 城乡人口

4.6.2 出生与死亡人口

4.6.3 老龄化指标

4.6.4 人口金字塔

4.6.5 与联合国预测对比

4.6.6 失能人口

4.7 小结

4.7.1 人口结构的“新常态”

4.7.2 人口发展的两个重要拐点

4.7.3 失能老人的特征变化趋势

5 中国长期照护政策路径选择

5.1 国际经验

5.1.1 德国

5.1.2 日本

5.1.3 台湾地区

5.2 我国的探索

5.2.1 社会补贴与救助制度

5.2.2 上海“医养结合”的长期照护模式

5.2.3 青岛“医养结合”的长期照护模式

5.3 小结

5.3.1 国外的经验教训

5.3.2 我国政策的现状

5.3.3 我国长期照护政策的路径选择

6 失能老人长期照护政策仿真

6.1 仿真说明

6.2 参数说明

6.2.1 青岛的实践

6.2.2 人口参数

6.2.3 经济参数

6.2.4 制度参数

6.3 仿真及结果

6.3.1 需求量——失能老人对应的护理成本

6.3.2 供给量——医保基金总量及趋势

6.3.3 供需关系——医保基金的开销与节约

6.3.4 加入个人缴费的情景分析

6.4 小结

7 结论与建议

7.1 主要结论

7.2 政策建议

7.3 研究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展开▼

摘要

目前我国人口自然结构、社会结构正处于快速转型中。未来约50年里,高龄老人、失能老人的数量规模会呈快速增长的趋势,将给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带来严峻挑战。由于家庭小型化及人口流动的加剧,传统的家庭式长期照护(InformalCare)模式将难以为继,而我国尚未将长期照护(Long Term Care)纳入到社会保障的制度体系中来。近年来,我国一些地方政府试点运行了长期照护制度,取得了一定成效,也为全国性的长期照护制度的顶层设计提供了参考。
  研究目的:
  首先对我国人口进行多属性——分年龄、分性别、分城乡、分健康和失能状况的中长期预测;进一步测算出未来需要接受长期照护的需求总量——包括失能老人的数量、老人的不健康自理余命时间,及其变化趋势。其次,基于政策仿真模型,探讨将青岛市的“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制度推广至全国的可行性。最后,基于多情景仿真结果,为我国长期照护制度的顶层设计提供政策建议。
  研究方法:
  研究数据分为四大类:一是年鉴和普查数据;二是微观调查数据,主要使用“中国城乡老人追踪调查”2000、2006和2010三期的追踪调查数据;三是地方社保政务系统中的业务数据,本文获取了山东省青岛市2012~2014年长期医疗护理保险运行数据和浙江省安吉县2013~2014年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运行数据;四是国际比较数据,主要来自联合国(UN)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
  研究方法分为三类:一是人口预测方法;二是纵贯数据分析方法,对微观数据进行分析,以提取模型中需要的参数;三是公共政策仿真方法,综合以上数据和方法对失能老人长期照护问题进行模式识别、建模和仿真。
  研究结果:
  1.至2060年,我国失能老人数量将快速增长,但是失能率基本保持不变
  高龄和失能老人群体将大规模增多,丧失基本日常生活能力(ADL有一项或以上无法完成)的老人占60岁以上总人口的比率维持在8.2%左右。2015年60岁及以上ADL失能人口约为1700万人,其中生活完全不能自理老人约700万人。2054年失能老人总量将达到峰值约4300万人,其中生活完全不能自理老人约1600万。我国老人长寿和健康的关系处于“动态平衡”的模式,健康余命占期望余命的比率维持在91.5%左右,从目前到2060年该比率没有明显的增减。
  2.全国长期照护总成本未来45年增长约12倍
  若按照目前青岛的长期照护制度的保障水平,将其推广到全国,设置从2016年开始,城镇居民全覆盖,农村居民从50%的覆盖率到2060年100%覆盖,在考虑护理成本随老年抚养比同比例上升的情况下,测算得出,长期照护总成本将从2016年占GDP总量的0.047%单调递增到2060年的0.6%,增长约12倍。但是总成本的GDP占比仍小于1%,这个水平低于目前OECD国家的平均水平。
  3.医保基金划拨与入个人缴费15年机制相结合,基金运行可持续
  长期照护制度的建立会给医疗保险基金带来4%~12%的节约,若将此节约部分从医保基金划拨到长期照护保险基金,再引入个人缴费15年机制,基金总量至2060年都能满足失能老人长期照护的需求,并且在2052年之前会有较大结余。
  政策建议:
  1.“改革红利”期深化改革,2030年前建成完善的国民社会保障服务体系
  在传统“人口红利”消失后,“改革红利”是对“人口红利”的一种变相延续。本文基于人口预测结果,认为2030年之后我国的“改革红利”窗口期将消失。因此,在2030年之前,应加快各项保障制度的顶层设计步伐,缩短试点到全面推行的时间跨度,整合碎片化的制度,尽快建立起完善的国民社会保障体系。
  2.应按人的生命周期“四个阶段”划分法来顶层设计社会保险制度
  面对人口发展的新常态特性,应将人的“生活不能自理阶段”与“儿童阶段”、“成年阶段”、“退休(健康)阶段”一起组成人的生命历程的四个阶段,在此基础上设计社会保险的缴费和待遇支付模式。
  3.我国应尽快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政府在有限财政责任原则下,建立“覆盖城乡人口,保障水平适中,筹资模式多元,统筹层次较高”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4.长期护理保险的筹资模式应包含个人缴费。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