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地区行政公署、地级市、自治州行政建制比较研究
【6h】

地区行政公署、地级市、自治州行政建制比较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致谢

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基本思路和研究框架

1.3 研究方法

2 研究综述

2.1 研究现状

2.2 简要评述

3 地级行政建制的构成要素与类型

3.1 内涵

3.2 构成要素

3.3 主要类型

4 地级行政建制的历史沿革

4.1 地区行政公署历史沿革

4.2 地级市历史沿革

4.3 自治州历史沿革

5 地级行政建制组成要素的比较

5.1 地域与人口要素之比较

5.2 权力要素之比较

5.3 政府要素之比较

6 地级行政建制演变逻辑的比较

6.1 演变逻辑的相似之处

6.2 演变逻辑的不同之处

7 地级行政建制发展方向的比较

7.1 地区行政公署

7.2 地级市

7.3 自治州

7.4 发展方向的异同

8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展开▼

摘要

行政建制的合理设置,是一个国家长治久安的基本条件。经过建国后几十年的摸索发展,我国地方政府已经形成了以省-地-县-乡四级为主要形式的行政建制层级。其中位于省级与县级之间的行政建制,被称为地级行政建制。目前我国地级行政建制主要包括地区行政公署(盟)、地级市、自治州三种形式。纵观历史长河,“省”与“县”的设置在中国都有着悠久的历史,省县两级行政建制都呈现出沿革连续性强、变化小的特点。而作为宪法中法律地位模糊的地级行政建制,则往往成为了各时期行政建制改革调整的着力点,其纷繁复杂的变迁历程也使得其成为了地方政府行政建制研究的难点与热点问题。2017年10月,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赋予省级及以下政府更多自主权”,随着新一轮权力结构与政府职能的转变,地级行政建制无疑又一次站在了改革的风口浪尖。
  本文围绕地级行政建制比较这一研究主题,以地区行政公署、地级市、自治州历史沿革、发展脉络为主线。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理论知识,运用文献研究、历史研究、制度分析及比较研究的方法,对地区行政公署、地级市、自治州的行政建制作全景式的描述,进而发现地级行政建制呈现出虚实徘徊,逐渐实化的变迁轨迹。
  通过对地级行政建制组成要素的比较,发现相较于地区行政公署与自治州,地级市的行政建制是相对完备的。
  通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地级行政建制的演化逻辑作深入剖析比较,发现地级行政建制演变逻辑的共同点在于,权力结构、政府职能、技术手段以及社会观念都是影响地级行政建制变迁的重要变量,而三者演变逻辑的不同点在于各自的首要演变逻辑的不同。
  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进而比较了地级行政建制各自可能的发展方向,得出地级行政建制的发展方向虽然有着较大差异,但其均表现出权力的分散与聚集两种趋势,并最终使我国地方政府层级变为省-县(市、自治州)-乡三级的结论。
  本文分为七个部分。其中,第一部分“绪论”,主要对本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研究思路及方法进行阐述。第二部分“研究综述”,主要对学界对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小结。第三部分“地级行政建制的构成要素与类型”,对地级行政建制的内涵、构成要素及构成要素加以界定明确。第四部分“地级行政建制的历史沿革”主要分析了新中国成立之后地区行政公署、地级市及自治州的发展变迁轨迹。第五部分“地级行政建制组成要素的比较”主要比较了三种地级行政建制组成要素的异同。第六部分“地级行政建制演变逻辑的比较”试图揭示地级行政建制的演进规律,探寻各个时期调整变化的因由,并对地级行政建制在虚实徘徊的内在动力机制作深入探讨,进而比较三种地级行政建制的演变逻辑的异同。第七部分“地级行政建制未来发展方向的比较”,在深入分析变化逻辑的基础上,比较三种不同地级行政建制的未来发展方向的异同,进而对地级行政建制的改革提出建议。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