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市场基准利率与我国货币政策目标的相关性研究
【6h】

市场基准利率与我国货币政策目标的相关性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致谢

摘要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利率作为中介目标适用性的文献综述

1.2.2 利事对货币政策执行影响的文献综述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方法和基本内容

1.4 研究重点、创新点及不足

2 利率成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适用性

2.1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概述

2.2 我国市场基准利率体系的形成机制

2.2.1 Shibor的形成机制及作用

2.2.2 LPR的形成机制及作用

2.2.3 国偾收益率曲线的形成机制及作用

2.3 利率成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可行性分析

2.3.1 中介目标的选择标准

2.3.2 我国中介目标的实践选择

3 市场基准利率与货币政策目标相关性的理论研究

3.1 从操作目标到中介目标的利率传导机制

3.1.1 从央行到货币市场的利率传导机制

3.1.2 从货币市场到资本市场的利率传导机制

3.2 从中介目标到最终目标的利率传导机制

3.2.1 从中介目标到经济增长的利率传导机制

3.2.2 从中介目标到物价稳定的利率传导机制

3.2.3 从中介目标到充分就业的利率传导机制

3.2.4 从中介目标到国际收支均衡的利率传导机制

4 市场基准利率与货币政策目标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4.1 指标选取和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4.1.1 指标选取及数据来源

4.1.2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4.2 Shibor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分析

4.3 Shibor与物价稳定的相关性分析

4.4 实证分析小结

5 结论与政策建议

5.1 主要结论

5.2 政策建议

5.2.1 推进建立转型期间货币政策新框架

5.2.2 培育健全成熟的市场基准利率体系

5.2.3 切实加快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展开▼

摘要

2015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取消存款利率浮动上限,这表明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已基本完成。迄今为止,我国货币当局推出了以Shibor、LPR以及国债收益率曲线为代表的货币、债券及信贷市场基准利率体系,并灵活运用常备借贷便利(SLF)等新型货币政策工具来推进利率走廊调控,这一系列措施表明我国货币政策正在从数量型调控向利率型调控转型,符合“十三五”规划对金融领域改革所提出的要求。
  本文主要研究了市场基准利率与我国货币政策目标之间的相关性。为此,本文首先阐述了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进程、市场基准利率的形成机制以及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标准,进而分析了我国人行选取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可行性。其次,本文对货币政策的利率传导机制按照从操作目标到中介目标、再到最终目标的时间顺序进行详细分析,其中从操作目标到中介目标的利率传导机制又依次从“央行至货币市场”以及“货币市场至资本市场”两个角度进行研究。然后,本文以2007年1月至2016年12月的月度数据为样本进行了实证分析,本文主要运用Johansen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及脉冲响应函数等方法研究了Shibor与经济增长(GDP、消费、投资、出口)以及物价稳定(CPI)之间的相关性,并在模型中加入货币供应量M2指标作为对照。结果表明,Shibor与GDP、CPI之间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但脉冲响应的反应路径并不显著。因此,虽然我国存在从央行到实体经济的利率传导机制,但仍不够通畅,有待继续监测。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我国货币政策的利率传导机制虽然从理论角度看存在并且符合逻辑,但实际发挥的作用仍较有限,市场基准利率指标与货币政策目标之间的相关性比较微弱,故在当前经济转型期间,货币当局在实施货币政策时应兼顾数量型指标和价格型指标,同时继续深化经济金融体制改革,培育健全成熟的市场基准利率体系,切实加快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建设。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