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微观个体的遵从行动和社会规范共生演化的动态均衡分析
【6h】

微观个体的遵从行动和社会规范共生演化的动态均衡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1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个体行动与社会秩序

1.1.2 个人生存困境的求解——探讨社会秩序的形成

1.1.3 心理成本和身份效用——行为经济学的跨学科视角

1.1.4 以往研究的总结及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意义

1.2.1 以微观个体行动探究宏观社会秩序

1.2.2 行为经济学对“理性”假设的修正

1.2.3 行为经济学对“合作”议题的讨论

1.3 研究方法

1.3.1 演化视角的博弈模型建构方法

1.3.2 社会仿真和量表调查的实证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基本结构与框架

1.5 论文的创新之处

2 文献回顾与研究的理论基础

2.1.1 行为经济学的“文化适应行为人”假设

2.1.2 个体行动决策系统的“双重机制”

2.2 行为经济学的跨学科理论成果

2.2.1 人格心理学的个体异质性研究

2.2.2 社会学的“身份理论”

2.3 社会规范演化的经济学研究

2.3.1 社会规范的界定

2.3.2 经济学的规范演化研究

2.4 身份经济学

2.4.1 身份认同感与归属效用

2.4.2 经济学的身份决策研究

2.5 社会动力学

2.6 本章小结

3 基于心理成本求解社会规范的长期均衡

3.1 问题引入

3.2 遵从代价模型的构建

3.2.1 人格类型和支付矩阵

3.2.2 遵从代价函数

3.2.3 均衡讨论

3.2.4 遵从比例的动态变化图

3.2.5 遵从比例对稳定型参与者的决策影响

3.3 基于个体异质性的连续性模型

3.3.1 “回报潜能模型”和“规范宽容度”

3.3.2 个体行动分布与遵从比例分布函数

3.3.3 以背离代价因子gi表示的个体异质性分布

3.3.4 两条正态分布曲线与“双重历史性”

3.3.5 个体平衡“内外部冲突”的一阶条件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身份效用求解社会规范的长期均衡

4.1 问题引入

4.2 遵从比例的动态演化模型

4.2.1 支付矩阵

4.2.2 群体内部个体遵从行动的微观分析

4.2.3 群体问竞争对群体内部遵从比例的影响

4.3 个体遵从行动的权衡机制分析

4.3.1 参数含义及影响身份认同强度的因素

4.3.2 求解个体最优行动——基于演化神经科学的解读

4.3.3 基于规范遵从比例的个体行动选择

4.3.4 个人困境的求解

4.4 身份转换模型

4.4.1 双重身份策略类型个体的身份转换条件

4.4.2 匹配机会曲线

4.4.3 社会规范的均衡图景

4.5 本章小结

4.5.1 主要结论

4.5.2 启示

5 对人格异质性和规范遵从规模影响作用的实证检验

5.1 仿真模拟实验的问题意识

5.2 引入人格异质性的社会规范演化模型

5.2.1 基于相对协议模型和人格异质性的设计思路

5.2.2 交互更新规则

5.2.3 初始状态生成及模拟过程

5.3 仿真实验的结果分析

5.3.1 人格异质性对行动不确定性的影响

5.3.2 人格类型的相对规模对行动方差的影响

5.3.3 规范遵从比例

5.4 基于量表调查的实证检验

5.4.1 研究总体设计

5.4.2 样本来源

5.4.3 问卷结构安排

5.5 量表实验的理论框架

5.5.1 描述性规范和规范遵从比例

5.5.2 社会规范激活理论

5.6 量表实验包含的假说及变量说明

5.6.1 量表实验建立的假说

5.6.2 量表实验的变量说明

5.7 量表调查实验的数据分析结果

5.7.1 描述性规范效应

5.7.2 社会责任感对个体规范遵从行动的影响

5.7.3 规范遵从成本效应

5.7.4 性别对个体规范遵从行动的影响

5.7.5 总体回归分析

5.8 本章小结

6 对身份转换策略和身份认同感影响作用的实证检验

6.1 仿真模拟实验的问题意识

6.2 引入身份转换策略的社会规范演化模型

6.2.1 基于相对协议模型和身份转换策略的设计思路

6.2.2 交互更新规则

6.2.3 初始状态生成及模拟过程

6.3 仿真实验的结果分析

6.3.1 身份差异程度对社会规范演化的影响

6.3.2 身份转换成本对社会规范融合的影响

6.4 基于量表调查的实证检验

6.4.1 研究总体设计

6.4.2 样本来源

6.4.3 问卷结构安排

6.5 量表实验的理论框架

6.5.1 归属效用补偿

6.5.2 社会认同威胁

6.6 量表实验包含的假说及变量说明

6.6.1 量表实验建立的假说

6.6.2 量表实验的变量说明

6.7 量表调查实验的数据分析结果

6.7.1 身份认同感对个体规范遵从行动的影响

6.7.2 社会责任感和身份认同感的总效应

6.7.3 评价反应分析

6.8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的主要结论

7.1.1 “个体内外部冲突”

7.1.2 “个体间冲突”

7.2 对社会变革的启示

7.2.1 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与信任重建

7.2.2 加强社会规范的宽容性

7.2.3 引入社会规范的竞争性

7.2.4 促进社会融合

7.3 研究的局限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攻博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后记

展开▼

摘要

本文通过引入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研究成果,在行为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下,讨论了大量微观个体在自身生存困境的约束条件下最大化个人效用的行为选择,以及微观个体的行为选择与宏观社会规范秩序形成过程的动态演化关系。
  个体自身的内在价值诉求同外在行为规范要求之间的紧张关系,构成了个人生存困境的“内外部冲突”;在人与人交往的日常生活中,面对不同的社会情境,为求适应和改善生存条件,人们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身份,与不同角色身份相对应的行为准则间的对立矛盾导致“个体间冲突”。这两类冲突是每一个社会成员的生存困境来源,而个体优化自身生存条件的行为选择将表现为内化社会规范和转换身份策略。
  首先,第三章通过引入人格异质性和背离社会规范的心理代价,描述了两种不同人格类型参与者的“遵从代价曲线”,获得个体在面对同一社会规范遵从比例时的行动反应。随着规范遵从比例的变化,个体的行动策略随之改变。基于个体的微观行动选择,本文推导出总体社会规范遵从比例的演变趋势。而个体的人格特质服从连续性分布,其表型体现为个体内化社会规范的强度,也即,个体背离社会规范的心理代价;同时,群体内部形成的社会规范的严苛程度也存在差异,本文进一步讨论两者间的相容程度,提出个体基因特质与社会行为规范严苛(宽容)程度二者间的动态平衡模型。
  其次,第四章的分析表明,个体在不同的群体组织中的认同程度各不相同,而个体对群体内部行为规范的认同感赋予其特定的身份意识。当享有不同社会规范的群体间互动引发个体所面对的社会情境发生变换时,借助于身份效用的引入,本文分析了个体如何实现“私利”和“同情”在自身行为决策系统中的平衡关系,从而将社会规范内置以适应环境的心理过程。不仅如此,当不同的角色身份难以协调,个体凭借身份认同感的强弱以及身份转换的策略选择能够实现内在价值诉求同外部环境要求间的和谐关系,而个体的微观行为选择能够影响不同群体内部行为规范遵从比例的变化方向以及社会整体行为规范的均衡格局。
  进而,针对第三章着重讨论的个体间差异性与社会规范内化的心理过程,融入了个体心理特征的计算机仿真实验模拟了在社会交往过程中,个体借由互动更新因子的差异,表现出不同的规范遵从行动选择;同时,结合人格量表和行为量表的调查分析结果,本文以公益行为规范为例,进一步证实了个人的遵从行动同时受到后天因素和先天因素的双重影响,两类因素分别对应群体内部的规范遵从比例以及社会责任感所度量的人格特征。
  最后,本文继续采用社会仿真和量表调查的实验研究,对第四章中身份认同感影响个体的行动选择过程进行实证检验。社会仿真模型描述了在不同身份意识冲突碰撞的情况下,微观决策主体对不同身份策略的自主选择。个体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行动反应不仅能够化解自身困境,同时,在宏观层面将“涌现”出多元行为规范之间的相融平衡。量表调查实验证明了在现实生活中,身份认同感对个人行为选择的影响作用,借由外群体威胁所导致的群体间冲突的情境设置,探讨了身份认同程度的强弱对个体公益行为规范遵从意愿的作用方向。
  综上,本文采用行为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交叉运用心理学、社会学的相关成果,着重探究了个体行动选择同社会秩序形成过程的共生演化关系。跨学科的研究视角更加贴近现实情境,由此丰富了传统经济学对于个体选择的讨论,这一分析思路体现为社会成员间的交往互动影响着微观主体的行为模式,进而导致社会群体呈现出稳定的行为规范秩序,也即,社会规范的稳定均衡最终将表达为大量微观个体求解自身生存困境的行动集结过程。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