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20世纪美国文学教育话语变迁研究
【6h】

20世纪美国文学教育话语变迁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致谢

摘要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1.2 概念界定

1.3 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文本中心的文学教育与细读方法

2.1 20世纪前期文学教育理论的发展与新批评的兴起

2.1.1 文学成为一门学科与早期的文学教育思想

2.1.2 全美英语教师协会、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和经验课程

2.1.3 教育适应生活与新批评文学教育

2.2 新批评的文学教育实践:文本中心与细读法

2.2.1 学校教育中的新批评:布鲁克思与沃伦的文学教育构建

2.2.2 阐释与改造:格里芬与文本细读法

第3章 读者地位的确立与审美体验

3.1 20世纪80年代文学教育改革与体验中心的文学教育探索

3.2 罗森布莱特与交互作用理论

3.2.1 挑战新批评:读者地位与审美体验

3.2.2 阅读的交互作用理论

3.3 “翻译”罗森布莱特:普罗斯特的交互理论实践

3.3.1 基于学生文学体验的课程目标

3.3.2 基于学生文学体验的教学原则与策略

第4章 重构意义:朗格与“想象”理论

4.1 文学与文学思维:想象与文学理解生成

4.1.1 文学思维与文学理解的取向

4.1.2 “想象”与想象构建的立场

4.2 文学课堂重构:以想象为中心的文学课堂构建

4.2.1 文学想象课堂构建的基本原则

4.2.2 文学课堂的设计与开展

4.2.3 文学课堂中的文学知识与概念教学

4.2.4 教学评估:不间断评估法

4.3 走向语言素养教育:知识想象理论与教学

4.3.1 从文学思维到读写思维:学术语言能力的习得与培养

4.3.2 以想象为中心的学科课堂构建:原则、策略与评估准则

第5章 走向社会文化构建的文学教育

5.1 意识形态生成与多声性:巴赫金理论视角下的文学教育

5.1.1 晚到的巴赫金:意识形态生成、超语言学与文学教育新目标

5.1.2 多声对话性:文学理解生成过程

5.1.3 巴赫金理论与文学课堂重构

5.2 突破意识形态:阿普尔曼与中学文学教育

5.2.1 读者反应理论及其局限

5.2.2 反思意识形态:以理论工具突破局限

5.3 面向差异、多样性:弗雷德曼与大对话区教学

6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以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展开▼

摘要

文学教育理论是文学理论和教育理论与实践共同构建的结果。论文以时间为脉络,以美国文学教育理论中的主要学者的理论观点为线索,梳理美国20世纪中小学文学教育话语的变迁过程。
  美国的文学教育理论主要可分为以文本为中心、以学生体验为中心和以社会文化构建为中心三种话语模式和取向。以文本为中心的文学教育理论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它以新批评及新批评所倡导的细读法为理论指导,关注文学阅读中作品的结构、修辞、形式等,其中对文学教育产生最大影响的是布鲁克思和沃伦通过《理解诗歌》、《理解小说》等构建出的文本细读的方法,这成为美国文学教育中对文本分析的基本范式,其影响延续至今。以体验为中心的文学教育理论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它受到读者反应理论的影响,致力于在文学教育中探索文学的本质,关注教学过程中的审美意义、阅读体验以及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罗森布莱特的交互作用理论作为以体验为中心的文学教育理论的代表,将意义视为读者与文本交互作用下的结果。经过普罗斯特的诠释和推广,交互作用理论逐渐成为构成美国当代文学教育理论的基础性理论和框架之一。在基于体验的文学教育中,朗格另辟蹊径,通过“想象”的概念重新诠释文学理解的生成过程,并以此为基础构建构促进文学审美体验和理解的课程。社会文化维度下的文学教育理论是20世纪末期教育学者在巴赫金思想的影响和启发下,对以学生个人体验为中心的文学教育理论局限的反思和对多元社会的应对,在这一话语构建下的文学教育理论开始关注学生的多样性与差异性,培养学生对自我、文化和社会的认知。
  20世纪美国文学教育理论的三种话语模式之间,在产生的时间上有先后,但在他们进入文学教育实践之后,对教育产生的影响是持续至今的,这三种话语模式分别探索和体现了美国当代文学教育的目的、本质和实现途径,三者之间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相反,他们在文学教育的实践中相互影响,共同构建了当前美国文学教育的生态。
  与此同时,在文学教育理论话语变迁的背后是体现的是文学教育自进入学校课程以来贯穿始终的矛盾:文学的审美体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与学校教育对确定性标准、学业成绩追求。经过20世纪文学教育理论的发展和推动,以读者阅读反应为中心的文学教育理论已经内化为美国文学课堂的基本理论和实践原则。无论当前对标准化和高风险测试的呼声如何强烈,文学教育应体现文学审美,关注学生的个人阅读体验,以对话的方式生成意义、以文学教育的方式改造学生个人与社会等思想已经成为美国文学教育的普遍意识形态。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