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药物涂层球囊与第二代药物涂层支架治疗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临床疗效研究
【6h】

药物涂层球囊与第二代药物涂层支架治疗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临床疗效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致谢

摘要

中英文缩略词

1 前言

2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2.3统计学方法

3结果

4讨论

4.1 ISR的治疗策略

4.2 DCB在治疗ISR的应用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展开▼

摘要

目的: 比较在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患者的治疗中,应用药物涂层球囊与第二代药物涂层支架两种不同策略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 研究分析了2016年0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就诊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既往行冠脉内支架植入术,因“心绞痛”或无症状复查住院的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支架内再狭窄的患者49例,根据术者或家属意见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分为两组,采用药物涂层球囊治疗组(DCB组)29例,第二代药物涂层支架治疗组(DES组)20例。收集患者围术期心绞痛症状、心肌酶谱、血管管腔狭窄率、血管最小管腔内径,以及6-12个月造影复查时的血管管腔狭窄率和最小管腔内径等资料,并通过门诊或电话随访术后12个月内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应用Graphpad Prism5.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观察两组患者不同方式治疗支架内再狭窄的手术成功率、术后即刻狭窄率变化、管腔直径变化、围术期症状改善情况、围术期心肌酶谱变化、病变节段内晚期管腔丢失(LLL)以及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等。 结果: 1.本研究所选取的49名患者在行手术治疗过程中,应用普通球囊预扩张过程顺利,使用药物涂层球囊或第二代药物涂层支架对再狭窄病变进行治疗,两组介入手术的即刻成功率均为100%。 2.两组患者术后术前自身对照,术后即刻获益显著,术后即刻狭窄程度较术前明显降低,DES组[14.55±1.35%vs84.65±2.50%,p<0.01]、DCB组[14.79±1.31%vs82.48±1.98%,p<0.01],术后最小管腔直径较术前增加显著,DES组[0.44±0.07mm vs2.51±0.09mm,p<0.01]、DCB组[0.56±0.05mm vs2.31±0.09mm,p<0.01]。术后患者症状改善显著。术前术后组间比较,患者的病变最小管腔直径、病变狭窄程度对比无统计学差异,术后狭窄率减少情况、术后管腔直径增加情况、药物球囊大小和长度两组对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最大扩张压力DCB组低于DES组[9.90±1.99atm vs11.60±1.75atm,p<0.01]。术后术前心肌酶谱比较无明显升高,两组患者自身前后对比及组间对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3.术后6-12个月(平均9.18±3.87月)复查冠状动脉造影,DCB组与DES组相比,管腔最小直径、管腔狭窄情况、晚期血管丢失、复查与术前术后狭窄率变化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晚期血管丢失情况无差异(0.23±0.07mm vs0.22±0.07mm,p=0.89)。 4.通过门诊或电话随访,追踪12个月的患者MACE及次要终点事件,两组对比均无统计学差异。DES组MACE3例,包括1例心源性死亡1例,非致死性心肌梗死1例,靶病变血运重建2例;DCB组MACF4例,包括1例心源性死亡,2例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靶病变血运重建2例。两组的MACE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15.00%vs13.79%,p=0.73) 5.DCB组围术期无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DES组围术期发生1例前降支支架植入术后,中间支被挤压导致急性血管闭塞形成急性心肌梗死,再次予中间支PTCA治疗,术后血流恢复,症状缓解。 结论: 1.在处理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病变的策略选择中,药物涂层球囊与第二代药物涂层支架相比,手术即刻成功率均为100%,手术即刻获益显著,围术期具有良好的安全性,未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 2.术后6-12个月(平均9.18±3.87个月)造影复查,药物涂层球囊与药物涂层支架治疗支架内再狭窄相比较,病变节段晚期血管丢失未见明显升高,两种策略均具有良好有效性。 3.临床随访12个月,两种治疗策略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无明显差异,两种策略的安全性相当。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