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UV-B 辐射对米氏凯伦藻(Kareoia mikimotoi)除菌前后生长、生理生化特征的影响
【6h】

UV-B 辐射对米氏凯伦藻(Kareoia mikimotoi)除菌前后生长、生理生化特征的影响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引言

1综述

1.1 UV-B辐射概述

1.2藻际细菌概述

1.3米氏凯伦藻概述

1.4微藻无菌化

1.5 UV-B辐射增强对海洋微藻的影响

1.6藻类对UV-B辐射的响应及保护机制

1.7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2米氏凯伦藻无菌化体系的建立

2.1实验材料

2.2实验方法

2.3实验结果

2.4讨论

2.5小结

3 UV-B辐射增强对除菌和带菌米氏凯伦藻生理生化特征影响

3.1实验材料

3.2实验方法

3.3实验结果

3.4讨论

3.5小结

44株米氏凯伦藻藻际异养细菌的分子鉴定

4.1实验材料

4.2实验方法

4.3实验结果

4.4讨论

4.5小结

5结论

参考文献

在 学 研 究 成 果

致谢

展开▼

摘要

本文以近年来在我国频繁爆发的赤潮藻——米氏凯伦藻为研究对象,UV-B辐射作为胁迫因子,研究米氏凯伦藻在有无共栖异养细菌两种条件下,紫外辐射增强对其生长和生理生化特征的影响,并对其分离出的4株主要异养细菌进行了分子鉴定和功能分析,以期为探讨藻菌关系及其对紫外线辐射增强的响应提供研究基础。主要内容如下:
  利用抗生素对米氏凯伦藻进行了无菌化处理,并对自然带菌和除菌藻的生长特征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低于200μg/ml的青霉素(Penicillin)、庆大霉素(Gentamycin)和卡那霉素(Kanamycin)对米氏凯伦藻生长有促进作用,100μg/ml的青霉素对米氏凯伦藻促进作用最大,低于50μg/ml的链霉素(Streptomycin)表现出促进生长的作用,青霉素和庆大霉素各400μg/ml、卡那霉素600μg/ml联合处理米氏凯伦藻可获得无菌藻系。米氏凯伦藻除菌前后生长规律发现了明显的变化,除菌藻的生长周期明显变长。
  UV-B辐射对除菌和自然带菌藻生长和生理生化特征的影响。除菌藻低剂量组(0.2、0.4、0.8J/m2)藻细胞密度高于对照组,高剂量组藻细胞生长缓慢,没有出现明显的指数增长期,表现出低剂量 UV-B辐射对藻细胞生长的“刺激效应”。而自然带菌藻高剂量组则能维持一定的种群增长。除菌藻0.2、0.4和0.8J/m2处理组叶绿素a含量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带菌藻除3.2 J/m2处理组在第6d和第9d低于对照组外,其他处理组均较对照组高。除菌藻0.8、1.6和3.2 J/m2处理组Car含量增加缓慢,且始终低于对照组,带菌藻受各处理组 Car含量先升高后下降。除菌藻各处理组的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均较对照组高,第9d可溶性蛋白含量下降至低于对照组水平,带菌藻各处理组可溶性蛋白含量变化规律与除菌藻类似。除菌藻各处理组的SOD活性均较对照组高,且呈现出一定的剂量效应,到第9d,0.8、1.6和3.2 J/m2处理组SOD活性下降至低于对照组水平。带菌藻SOD活性变化规律与除菌藻类似,但在第9d各组 SOD活性高于对照组的水平。第3d和第6d,除菌藻和带菌藻 POD活性的变化规律类似,均维持在高于对照组的水平;到第9d,除菌藻低剂量组高于对照组,带菌藻除0.4 J/m2处理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外,其他处理组均低于对照组。除菌藻各处理组 MDA含量均高于对照组,且随着辐射剂量的增加而升高。带菌藻在第3 d,各处理组 MDA含量均高于对照组;到第6d和第9d,低剂量组下降,而高剂量组仍高于对照组。
  米氏凯伦藻中分离到4株主要的可培养藻际异养细菌,经分子鉴定,扩增16SrRNA片段,4株异养细菌分别隶属于 Formosa、Erythrobacter、Shewanella和 Marinobacter,同源性分析得到 P1菌株确定到属水平,P2、P3和 P4同源性高于99%,可确定到种的水平。对4株异养细菌和其同源性大的24株细菌构建进化树得出,28株细菌在系统发育树中主要分成4个分支,与同源性分析相符。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