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网络匿名性对群体极化的影响
【6h】

网络匿名性对群体极化的影响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群体极化的概念

1.2 群体极化相关理论

1.3 网络与群体极化

2 研究的总体构想

2.1 现有研究的不足

2.2 本研究所探讨的问题

2.3 研究意义

3 研究一 现实情境与网络情境中群体极化的比较

3.1 目的及假设

3.2 实验一 现实情境与网络情境中群体极化的比较

3.3 讨论

4 研究二 不同类型及不同程度的匿名性对群体极化的影响

4.1 目的及假设

4.2 实验二 不同程度的身份匿名性对群体极化的影响

4.3 实验三 不同程度的视觉匿名性对群体极化的影响

4.4 实验四 微博与微信中群体极化的比较

4.5 讨论

5 研究三 身份匿名性与视觉匿名性对群体极化的共同影响

5.1 目的及假设

5.2 实验五 身份匿名性与视觉匿名性对群体极化的共同影响

5.3 讨论

6 综合讨论

6.1 研究结论

6.2 本研究不足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实验结果表格

附录B 问卷

附录C 指导语

在 学 研 究 成 果

致谢

展开▼

摘要

随着网络日新月异的发展,它早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成为很多事件的发源地和孵化地,衍生了很多现象,其中一种即为群体极化(group polarization)。若不加以控制,网络群体极化会造成很多负面影响,因此需要我们加以重视和研究。然而,文献梳理发现,目前国内缺乏关于网络群体极化的实证性研究,其中多数研究对群体极化的理解存在偏差。
  本研究基于对以往研究的梳理,发现现有的关于网络群体极化的研究多聚焦于网络匿名性对群体极化的影响,本研究在Sia(2002)和Lee(2007)研究的基础上,将匿名性区分为身份匿名性和视觉匿名性,并分别从内部将身份匿名性划分为姓名匿名、社会属性匿名和身份完全匿名,将视觉匿名性划分为照片、视频和视觉完全匿名,通过三项研究五组实验,分别考察了它们对群体极化的影响,以及身份匿名性和视觉匿名性对群体极化的共同影响,此外,为了让研究更具生态效度,本研究还探讨了微博和微信中群体极化的差异。一系列研究,旨在系统探讨匿名性对网络群体极化的影响,丰富并拓展国内关于匿名性和网络群体极化的实证研究,同时为政府等机构提供网络管理的理论基础,推动网络良好发展。研究表明:⑴网络情境中的群体极化显著高于现实情境。⑵身份完全匿名情境中的群体极化显著高于社会属性匿名情境和姓名匿名情境,后两种情境中的群体极化不存在显著差异。⑶视觉完全匿名情境中的群体极化显著高于视频情境,但与照片情境不存在显著差异,照片情境中的群体极化与视频情境也不存在显著差异。⑷微博中的群体极化显著高于微信。⑸身份匿名性和视觉匿名性的主效应均显著,但交互效应不显著。身份视觉均匿名情境的群体极化显著高于只有身份匿名或只有视觉匿名的情境。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