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社会空间视角下空心村演变——以鄂东南石下村为例
【6h】

社会空间视角下空心村演变——以鄂东南石下村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1绪论

1.1问题的提出

1.2空心村概念

1.2.1住宅空心化

1.2.2人口空心化

1.2.3空心村两重内涵的不统一性

1.2.4空心村内涵的发展

1.2.5“空心村”概念的贬义偏向

1.2.6“空心村”问题的复杂性

1.2.7“空心村”成为我国乡村发展的“新常态”

1.3空心村的理论研究与治理实践

1.3.1国外农村建设经验

1.3.2国内空心村的理论研究

1.4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4.1以个人观察为出发点

1.4.2社会空间的视角

1.4.3研究内容

1.4.5论文框架

1.5研究方法

1.5.1混合方法(mixed methods)研究

1.5.2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的研究范式

1.5.3参与式观察法

1.5.4资料搜集法

1.5.5实地调研法

1.5.6半结构访谈法

1.5.7深度个案研究

2背景

2.1中国农村及其空心化背景

2.1.1聚落形态多样

2.1.2社会结构的差异

2.1.3发展模式的差异

2.1.4小结

2.2鄂东南

2.2.1区位与人口经济现状

2.2.2历史沿革与社会文化背景

2.2.3空心化的条件与现状

2.3石下村

2.3.1石下村的区位

2.3.2石下村的社会经济情况

2.3.3石下村的空心化过程概览

2.4本章小结

3.1聚落

3.1.1聚落布局、形态、规模

3.1.2聚落住宅空废

3.1.3空心化聚落的演变形态特征

3.1.4微观地域认同:村内的组别归属感

3.2住房

3.2.1居住城镇化与建房潮

3.2.2住宅的换代

3.2.3四种建房模式

3.2.4房屋内部空间

3.3停滞、凋零、传承与更新

4.1生产空间

4.1.1外部依赖的生计方式

4.1.2离散的生产空间导致空心村社会空间的离散

4.1.3离散的生活空间

4.2消费空间

4.3公共空间

4.3.1传统农村公共空间的消亡和集镇的兴起

4.3.2新的公共空间与居住空间:白骡坳集镇

4.4离散、消亡、转移与重生

5.1个体

5.1.1不同类型的留村个体

5.1.2个体的日常生活空间

5.2家庭

5.2.1家庭的精神重心的分异

5.2.2家族人口的代际分布差异

5.2.3跨区域家庭

5.3衰落、漂泊、连接与融入

6石下村空心化演变总体特征分析

6.1空心化的动态过程:从假性空心化到实质空心化

6.2石下村空心化演变的动力机制

6.2.1生计转型

6.2.2现代化的渗透

7讨论

7.1研究启示

7.2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展开▼

摘要

农村空心化是目前中国农村的普遍状态,了解了农村空心化,就了解了中国农村现状。而由于中国地域广大,农村情况纷繁复杂,空心村的研究不能一概而论。鄂东南丘陵区农村人口外流严重,农村空心化现象普遍,研究这一带的空心村对这一带以及类似区域的农村发展建设至关重要。 本文通过实地考察、卫星影像、访谈、参与式观察、资料收集等方法,对典型人口外流农村——石下村进行研究,试图揭示鄂东南丘陵区空心村的演变现状、特征与规律。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研究: 一是聚落空间和景观演变。研究发现:石下村聚落住宅空废化情况整体偏高,其内部不同小组的聚落泛空心化程度与实质空心化程度进程差别较大,反映出石下村内部不同聚落的空心化发展演变存在较大差异;石下村聚落的空心化过程具有跃迁式扩张、填充式扩张的特点;石下村各小组之间具有组别认同,形成了小组内的内向凝聚力,空心化的进程正在渐渐淡化这种组别认同;空心化过程中出现了居住城镇化浪潮与建房潮,与之相伴的是村民住宅的更新换代,这也引起了村民的居住空间的演变;总体而言,石下村聚落发展停滞,景观凋零,同时,也具有对历史的传承,面向未来的更新。 二是行为空间演变。研究发现:离散的生产空间导致了其社会空间的离散,村民生活空间趋向于多元化、离散化,消费空间也逐渐向高级别转移;空心化过程中,农村传统公共空间消亡,而村外集镇上则生发出了新的农村公共空间,农村公共空间转移到集镇;总体而言,农村人的行为空间趋向于离散,传统公共空间消亡,而在集镇上实现了转移与重生。 三是农村人与社会的演变。研究发现:空心化过程中,石下村的个体与外部连接的广度和深度都有所增加;石下村家庭精神重心出现多元化分异,人口之间的代际差异更加显著,并且,石下村的家庭都是跨区域家庭,这对空心化的进程具有重要影响;总体而言,传统农村群体的话语权在衰落,农村个体陷入漂泊,同时,漂泊的农村个体与跨区域的家庭连接起了农村与城市,农村人在融入城市,而城市文化也在融入农村。 在综合上面的研究观察,本研究认为:石下村空心化具有从假性空心化到实质空心化的动态过程,假性空心化阶段的主要动力机制是离农化背景下村民大量外出务工,实质空心化阶段的动力机制是追求高质量生活背景下村民大量迁居异地,其背后也是由于现代化因素在农村的渗透。

著录项

  • 作者

    张舵;

  • 作者单位

    宁波大学;

  • 授予单位 宁波大学;
  • 学科 人文地理学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冯革群;
  • 年度 2018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印刷工业;
  • 关键词

    社会空间; 视角; 空心村; 演变;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