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永嘉杂剧”遗音研究——以《九官大成》留载宋代“永嘉杂剧”38支曲牌为例
【6h】

“永嘉杂剧”遗音研究——以《九官大成》留载宋代“永嘉杂剧”38支曲牌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致谢

摘要

目次

插图和附表清单

引言

1 “永嘉杂剧”的起源及其历史演变

1.1 永嘉杂剧的产生

1.1.1 产生时间

1.1.2 产生地点

1.1.3 传播情形

1.2 元代以后南戏的发展

1.2.1 元代南戏的发展

1.2.2 元代南戏的存佚情况

1.2.3 明代及以后南戏的发展

2 “永嘉杂剧”遗音研究现状与本论文研究

2.1 “永嘉杂剧”遗音研究现状

2.1.1 昆曲中的“永嘉杂剧”遗音

2.1.2 福建莆仙戏中的“永嘉杂剧”遗音

2.1.3 泉州梨园戏中的“永嘉杂剧”遗音

2.2 本论文研究的“永嘉杂剧”遗音

3 《九官大成》留载的“永嘉杂剧”曲牌遗音

3.1 《张协状元》三曲牌

3.2 《王焕》七曲牌

3.3 《陈巡检梅岭失妻》十八曲牌

3.4 《王魁》(《王魁负桂英》)四曲牌

3.5 《分镜记》(《乐昌公主破镜重圆》)六曲牌

4 遗音分析

4.1 《张协状元》三曲牌

4.1.1 戏目考证

4.1.2 基本音乐形态

4.1.3 曲牌个例分析:

4.2 《王焕》七曲牌

4.2.1 戏目考证

4.2.2 基本音乐形态

4.2.3 曲牌个例分析:

4.3 《梅岭记》十八曲牌

4.3.1 戏目考证

4.3.2 基本音乐形态

4.3.3 曲牌个例分析:

4.4 《王魁》四曲牌

4.4.1 戏目考证

4.4.2 基本音乐形态

4.4.3 曲牌个例分析

4.5 《分镜记》六曲牌

4.5.1 戏目考证

4.5.2 基本音乐形态

4.5.3 曲牌个例分析:

5 结论

5.1 调名、调高

5.2 音阶

5.3 调式

5.4 节奏

5.5 结构特点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展开▼

摘要

宋代“永嘉杂剧”是我国最古老的戏曲形式之一,是流浪到温州的路岐人所演的杂剧与当地的里巷歌谣、村坊小曲相结合的产物。“永嘉杂剧”以它“简练、质朴”的风格吸引着当地人民,曾广为流传;但由于时代久远、文献匮乏等方面的原因,关于“永嘉杂剧”的产生年代、音乐形态等问题至今仍未得到深入研究。为此,本文试通过对《九宫大成》中所收录的38支“永嘉杂剧”曲牌的音乐形态分析,管窥宋代“永嘉杂剧”和“永嘉杂剧”的音乐。
   本论文从“永嘉杂剧”的起源及其历史演变,“永嘉杂剧”遗音研究现状,《九宫大成》中留载“永嘉杂剧”曲牌的遗音,“永嘉杂剧”遗音分析等四个方面讨论了“永嘉杂剧”的音乐,了解到“永嘉杂剧”约产生于南宋宋光宗绍熙(1190-1194)之前,其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宋代“永嘉杂剧”一元代“南戏”一明清“传奇”;其遗音以昆曲“曲牌”的形式被直接保存在《九宫大成》中,共计38支。因此,通过对这些遗音曲牌的分析认为“永嘉杂剧”音乐具有明·徐渭所说的“不叶官调亦罕节奏顺口可歌”等特征。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