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维生素B6对血小板保存期间形态和功能的影响研究
【6h】

维生素B6对血小板保存期间形态和功能的影响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致谢

NO和维生素B6抑制血小板活化和聚集的研究进展(综述)

参考文献

展开▼

摘要

维生素B6或vitamin B6(pyridoxine,VitB6),是蛋白质代谢中氨基酸脱羧酶及转氨酶的辅助成分,也是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维生素B类药物。临床上主要用于维生素B6缺乏症、人类铁粒幼细胞性贫血、镰状细胞性贫血、精神分裂症、吡哆醇反应性癫痫、哮喘等疾病的治疗。近年来,随着人们对VitB6作用机制研究的深入,以及药理学的研究进展,特别是在输血医学领域,最新的研究发现VitB6可以促进内源性一氧化氮和血小板源性一氧化氮的生物合成。这种生化反应对血小板体外保存具有保护作用,因为血小板在体外保存过程中,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其血小板形态发生改变,血小板被活化,使其功能发生改变,影响临床输注效果,甚至导致血小板输注无效(PTR)。因此在血小板保存期间,如何有效地保护血小板的功能和形态,进而提高血小板临床输血效果是当前输血领域的研究热点。研究发现VitB6和血小板表面蛋白会发生特殊结合,从而防止血小板凝聚活化,起到了保护血小板功能形态的作用。本研究拟通过补充VitB6改善保存期间血小板的形态和功能,探讨VitB6保护血小板形态和功能的可能机理,为血小板有效保存,防止活化提供可参考的客观依据。
   目的:向保存期间的血小板(stored platelet)保存袋内加入不同浓度的VitB6,观察其在有效保存期内血小板形态和功能的变化,探讨VitB6在血小板储存中的最佳保存浓度和可能作用机制。
   方法:1.分别采集6位健康男性的血小板一个治疗量,约250ml/袋,每一袋无菌分装于五个血小板专业保存袋中(共30袋),分为A、B、C、D、E五个组,ABCD为实验组,E组为对照组。向各组中每一袋血小板加入不同浓度的VitB6各5ml,其最终浓度依次为A组0.5mmol/L、B组1mmol/L、C组2mmol/L、D组4mmol/,E组为等量的生理盐水。放于22±2℃的血小板振荡保存箱内保存。2.分别在血小板保存的0d、1d、3d、5d共4个时相抽取血小板10ml,每次抽取完后用热合仪热合管道。抽取出的血小板用于测定血小板聚集率(platelet aggregation,PAgT%),可溶性P-选择素(Soluble P-selectin,sCD62p)浓度变化,NO(nitric oxide)含量,PI3K(phosphatidylinositol3-kinase)活性,cGMP(3’-5'-cyclic guanosine monophosphate)活性,血小板的计数(platelet count,PLT)、血小板浓缩液乳酸脱氢酶(lactatedehydrogenase,LDH)和葡萄糖(glucose,GLU)含量,血小板浓缩液的血小板平均体积(mean platelet volume,MPV)和血小板分布宽度(platelet distribution width,PDW)以及血小板显微形态变化。
   结果:1.临床各指标:血小板计数和葡萄糖含量都随保存时间的延长而降低,乳酸脱氢酶含量随着保存时间增加而增加,但实验组与对照组变化趋势不是很明显,不同测量时间(同一组内)的效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一时间点不同浓度组(组间)之间的效应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2.血小板聚集功能:实验组与对照组都随保存期延长逐渐降低,C组变化趋势最小,E组变化趋势最大。不同测量时间(同一实验组内)的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不同时间的效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一时间点(1d、3d、5d三个时相)不同浓度组之间的效应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3.sCD62p、cGMP、PI3K、NO浓度变化:sCD62p浓度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而增加,C组变化趋势最小,E组变化趋势最大。cGMP、PI3K、NO随着保存时间延长实验组先升高,到3d后开始下降,其中C组变化趋势最大,不同时间的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一时间点(1d、3d、5d三个时相)不同浓度组之间的效应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cGMP、PI3K浓度没有什么变化,不同时间的效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O随着保存时间延长而下降,不同测量时间的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血小板形态变化:①用包埋切片法在血小板电镜下观察保存期间内形态变化,选用VitB6浓度为2mmol/L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比较,可见保存1天和3天后的血小板内部结构基本正常,a颗粒、致密颗粒、溶酶体、开放小管系均正常,两组变化不大。保存5天的对照组与实验组相比,对照组血小板部分出现形态改变,伪足状突起,即树突型血小板,开放小管增多,血小板聚集在一起,与实验组对比有差异。②血小板分布宽度和血小板平均体积变化:实验组和对照组在血小板保存期内变化不明显,同一组别和同一时间点内各组变化不明显,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1.血小板保存期间,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其形态和功能发生了不利的变化,特别是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血小板聚集率的下降和血小板被活化,导致临床上血小板输注无效。2.VitB6在浓度为0.5mmol/L-4mmol/L时成浓度依赖性的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活化,其中在浓度为2mmol/L效果最佳。其可能机制是通过介导PI3K/Akt通路和NOS-3磷酸化促进内源性NO和血小板源性NO的生物合成。3.VitB6和NO主要抑制的是血小板聚集和活化,对血小板本身显微形态变化影响不大。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