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腹膜淋巴孔途径及其对腹腔游离内毒素转运的超微形态学研究
【6h】

腹膜淋巴孔途径及其对腹腔游离内毒素转运的超微形态学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 主要实验试剂

3 主要实验仪器

4 实验方法

5.统计学方法

结果

1、腹膜淋巴孔超微形态学观察结果

2.腹膜淋巴回流途径对内毒素的转运及其与门脉途径的对比的观察

讨论

1.腹膜淋巴孔途径存在的形态学研究-电镜超微结构观察

2.腹膜淋巴孔途径对腹腔游离内毒素转运的观察

4.腹膜淋巴回流及门静脉途径对内毒素转运的对比

结论

参考文献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致谢

综述 腹膜淋巴引流途径的研究进展

声明

展开▼

摘要

目的:腹膜淋巴孔是由腹膜间皮细胞伸出的胞质突起与相邻细胞的胞质突起相互连接而成,为毛细淋巴管在腹膜间皮面上的开口。作为人体的一种恒定结构,腹膜淋巴孔的形态结构被许多研究人员关注,众多的实验已被证实腹膜淋巴孔与腹水转归、腹腔内肿瘤转移等密切相关,但腹膜淋巴孔与腹腔内感染性物质内毒素的转运的关系资料甚少。本实验采用电镜技术,对腹膜淋巴孔途径进行超微形态学观察,通过腹腔内注射示踪标记的外源性内毒素,连续动态观察其在腹膜淋巴孔途径中的转运及特点,并与门静脉途径作差异性比较,为进一步开展腹膜淋巴孔的功能研究提供证据。
  方法:1.结合文献资料,获取大鼠腹膜组织,透射电镜(ScanningElectron Microscope,SEM)观察腹膜淋巴孔的超微结构,扫描电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TEM)观察腹膜淋巴孔分布、大小及形态。使用Elescope计算机图像处理软件分析扫描电镜下腹膜淋巴孔图像,应用SPSS19.0软件对图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到大鼠腹膜淋巴孔的平均直径(μ m)及分布密度(/0.01mm2)等指标。2.在大鼠腹腔内注射FITC标记的内毒素,分别于注射后的5min、30min、1h、2h、3h取大鼠腹膜、乳糜池、门静脉组织及门静脉血、乳糜池液,各组织行冰冻切片,荧光显微镜观察FITC标记的内毒素在腹膜、乳糜池、门静脉的转运情况,使用IMAGE-PRO PLUS6.0图像处理软件分析腹膜上、乳糜池壁、门静脉壁的FITC的荧光强度,使用荧光分光光度计分析门静脉血及乳糜池液的FITC的荧光强度,应用SPSS19.0软件对得到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做差异性比较。3.在大鼠腹腔内注射纳米金标记的内毒素,分别于注射后的5min、30min、1h、2h、3h取大鼠的腹膜、乳糜池、门静脉组织,应用扫描电镜及透射电镜同时观察纳米金标记的内毒素在腹膜淋巴孔途径动态转运情况,使用Elescope计算机图像处理软件分析扫描电镜下腹膜淋巴孔、乳糜池、门静脉上的纳米金标记的内毒素的分布密度(/0.01mm2),使用SPSS19.0软件对得到的分布密度进行统计分析,并对纳米金标记的内毒素在腹膜淋巴孔途径及门脉途径的转运做差异性比较。
  结果:1.在扫描电镜下,可以观察到腹膜淋巴孔是位于腹膜立方间皮细胞之间的空洞,是由立方间皮细胞伸出的指状突起与相邻的细胞之间的指状胞质突起相连而成的,呈圆形、椭圆形,平均直径约为8.23±2.34μm,分布密度为1.2±0.7(/0.01mm2),其底部有间皮下结缔组织纤维。在透射电镜下,腹膜淋巴孔是由腹膜立方间皮细胞及其胞质突起围绕而成的,立方间皮细胞胞体清晰,细胞核较大,核仁明显,立方间皮细胞边缘发出胞质突起,腹膜淋巴孔是毛细淋巴管在腹膜上的出口,并且向下通过腹膜下小管和淋巴引流单位(LDU)、淋巴陷窝与毛细淋巴管相连。2.荧光显微镜下,注射后的5min时,腹膜上即可出现FITC标记的内毒素,30min时腹膜上内毒素的吸附量逐渐上升并达到峰值,1h时开始出现下降趋势(与30min相比,P>0.05),2h后明显下降(与30min相比,P<0.05)。每个时相点,乳糜池的变化如下:注射后的5min,乳糜池中出现了少量FITC标记的内毒素,30min逐渐上升,1h到达峰值,2h出现下降趋势(与1h相比,P>0.05),3h下降明显(与1h相比,P<0.05)。门静脉的情况则是:注射后的5min,门静脉中很难观察到FITC标记的内毒素,随着时间的推进,2h时门静脉中内毒素到达峰值,3h出现下降(与2h比较,P<0.05)。在实验的5min、30min、1h、2h、3h各个时相点,门静脉的内毒素的表达均低于乳糜池(P<0.05)。荧光分光光度计分析门静脉血及乳糜池液FITC的荧光强度的变化和门静脉壁上及乳糜池壁上FITC的变化有相同的趋势。3.在扫描电镜下,注射后的5min时纳米金标记的内毒素开始在腹膜淋巴孔附近黏附,聚集,30min时腹膜淋巴孔的内毒素的量逐渐上升并达到峰值,1h时出现下降趋势(与30min比较,P>0.05),2h下降明显(与30min比较,P<0.05)。乳糜池的情况为:注射后的5min时,乳糜池中出现了少量纳米金标记的内毒素,30min逐渐上升,1h时乳糜池中内毒素到达峰值,2h时出现下降趋势(与1h比较,P>0.05),3h下降明显(与1h比较,P<0.05)。门静脉则是:注射后的5min时,门静脉中很难观察到纳米金标记的内毒素,随着时间的推进,2h时门静脉中内毒素到达峰值,3h出现下降(与2h比较,P<0.05)。在实验的5min、30min、1h、2h、3h各个时相点,门静脉的内毒素均低于腹膜淋巴孔及乳糜池(P<0.05)。在透射电镜下,我们发现了纳米金标记的内毒素出现在腹膜淋巴孔中,同时在其下的腹膜下小管,淋巴引流单位和毛细淋巴管中均发现了纳米金标记的内毒素。
  结论: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初步得到以下结论:1.以腹膜淋巴孔为结构基础的腹膜淋巴回流途径存在于大鼠体内。2.腹膜淋巴孔回流途径对腹腔游离内毒素具有转运作用的。3.腹膜淋巴回流途径对腹腔游离内毒素的转运是通过腹膜淋巴孔,经腹膜下小管,淋巴引流单位进入毛细淋巴管,再进入乳糜池而实现的。4.就腹腔游离内毒素的转运而言,腹膜淋巴孔途径不但在时间上早于门脉途径,同时在转运强度上亦高于门脉途径,提示腹膜淋巴孔途径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