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经肝动脉灌注阿苯达唑纳米微球治疗大鼠肝泡状棘球蚴病的实验研究
【6h】

经肝动脉灌注阿苯达唑纳米微球治疗大鼠肝泡状棘球蚴病的实验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和方法

1 动物实验伦理审查及资金来源

2 实验材料

3 实验方法

4 统计学处理

5 技术路线图

结果

1 超声引导下接种及筛查

2 经股动脉入路肝动脉插管成功率

3 经肝动脉、门静脉DSA造影、超声筛查出病灶个数

4 病理学及超微组织结构观察

5 阿苯达唑纳米微球对大鼠白细胞及肝功的影响

6 各阳性对照组泡球蚴囊泡湿重降低率

7 阿苯达唑、阿苯达唑砜及亚砜的检测

讨论

1 阿苯达唑纳米微球在本实验中的价值

2 超声在动物模型复制及筛查中的作用

3 经股动脉入路肝动脉插管在实验中的运用

4 DSA对大鼠肝泡状棘球蚴病血供的评价及先关造影技术的探讨

5 经肝动脉灌注阿苯达唑纳米微球对大鼠白细胞及肝功能的影响

6 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大鼠血液及病变组织中的药物浓度

7 实验结果综合分析

8 实验中存在的问题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新疆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展开▼

摘要

目的:在创建经由大鼠股动脉入路肝动脉插管、明确肝泡状棘球蚴血供来源与病灶大小的基础上,比较、分析经肝动脉灌注阿苯达唑纳米微球治疗大鼠肝泡状棘球蚴病与口服、静脉途径给药的疗效。
  方法:170只健康雌性 wistar大鼠(体重280±18g),采用超声引导下肝内注射肝泡状棘球蚴原头节的方法制备大鼠泡状棘球蚴病的动物模型。接种后分笼饲养6个月,行B型超声波筛查。筛查出阴性大鼠30只,行经大鼠股动脉入路肝动脉插管方法学研究。筛查出阳性大鼠130只,其中30只行肝动脉、门静脉DSA检查,明确肝泡状棘球蚴血供来源与病灶大小关系,剩余100只随机分为肝动脉灌注组、静脉注射组、口服组及空白对照组。除空白对照组不予以干预外,剩余组分别经肝动脉、尾静脉、口服给予阿苯达唑纳米微球。每组在最后一次给药结束后0.5、1、2、5、12、24、48小时采血,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液中阿苯达唑及其代谢产物阿苯达唑砜、阿苯达唑亚砜浓度。各组治疗结束后第42天,处死各组大鼠,取肝组织及病变组织,行病理学及超微结构观察。观察阿苯达唑纳米微球对大鼠肝功能影响。
  结果:(1)30只Wistar大鼠中26只插管成功,成功率86.67%。(2)直径≤3mm的病灶门静脉参与供血,直径3~8mm的病灶有门静脉及肝动脉双重供血,直径>8mm的病灶主要为肝动脉供血。(3)病理学检查结果示:肝动脉灌注组以坏死改变为主,口服及静脉注射组以变性改变为主,空白对照组以肝泡状棘球蚴病改变为主。肝动脉灌注组与口服及静脉注射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1),口服组与静脉注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75)。
  结论:(1)经股动脉入路大鼠肝动脉插管技术简便易行,成功率高,可提高大鼠泡状棘球蚴病经肝动脉灌注治疗药物研究的可靠性与准确性。(2)大鼠肝泡状棘球蚴病存在门静脉和(或)肝动脉双重血供,与病灶直径大小有关。(3)经肝动脉灌注阿苯达唑纳米微球治疗大鼠肝泡状棘球蚴病优于口服及静脉给药途径,且对大鼠肝功能损害较小,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