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伤寒论》方药配伍规律方剂计量学分析
【6h】

《伤寒论》方药配伍规律方剂计量学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研究资料

2 资料选择标准

3 研究方法

4研究指标

5统计方法

6技术路线

结果

1 《伤寒论》方剂用药品类与频次分析

2《伤寒论》方剂每方用药数分析2.1每方用药数频数统计

3《伤寒论》方药剂量变异度分析

4《伤寒论》方剂君药之方剂计量学测定

5 高频用药同用度聚类分析

6 《伤寒论》六经病用药性味归经比较

讨论

1 关于《伤寒论》汤剂方剂的用药范围问题

2 关于《伤寒论》汤剂方剂每方用药数分析

3 关于《伤寒论》汤剂方剂每药及各方剂量使用情况分析

4 关于君药判定标准问题及与既往文献认定之异同

5 关于《伤寒论》汤剂方剂药对、药组的使用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伤寒论》方药配伍研究文献述要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展开▼

摘要

目的:探讨《伤寒论》方药配伍规律,为深入学习《伤寒论》制方理论,合理运用《伤寒论》方剂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选取明代赵开美宋刻本《伤寒论》为研究样本,从中选取其汤剂方剂,采用方剂计量学特定指标与分析方法,对所选方剂之用药品类、性味、归经、功能类型、用药剂量、君药与非君药构成、药对药组、六经病用药比较等项目进行系统分析,部分项目尚与汉后历朝及现代医家方剂加以对比以便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揭示《伤寒论》方药的配伍规律。其间引入方均用药数、相对药量、单味药均药量、药味药量标准变异度与极差变异度、君药判别法、君药指数、六经性味突出指数、六经循经指数等指标与方法,并运用相关分析、聚类分析等加以统计处理。
  结果:1.共纳入《伤寒论》汤剂方剂88首,用60味,以甘草使用率最高(71.59%),其次为大枣、桂枝、生姜、芍药等。2.《伤寒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用药,四气分别以温、寒、寒、温、热、寒为突出,五味分别以甘、苦、苦、甘、甘、甘为多用;太阴病循本经用药最多,次为少阴、阳明,而太阳、少阳、厥阴较少用本经药,用药归经庞杂。相关与聚类分析提示,太阳病用药品类与其他五经显著不同。3.《伤寒论》方剂方均用药数均值为4.9±1.7味/方,而其后唐、宋、元、明、清历朝汤剂方剂方均用药数均值在7.37味/方~10.89味/方之间,现代则为13.18味/方,可见《伤寒论》用药最为简约。4.《伤寒论》汤剂方剂单味药相对药量均值为3.34±1.67,其平均标准变异度为0.45,平均极差变异度为1.43;而所用60味药各药在不同方剂中用量亦有较大变化,其平均标准变异度为0.34,平均极差变异度为1.34。说明《伤寒论》方剂用药饶富变化,主次分明,君臣佐使恰当其职。5.运用方剂计量学君药判定法对88首方剂进行君药识别,结果与历代医家所认定者符合率为76.9%,其不尽符合者,尚需除外古今度量衡换算标准容有失真等因素,提示本法具有较大实用价值。6.统计88首方剂共用不重复君药31味,君药指数分析为各药提示了被用作君药的可能性程度。比较31味君药与29味非君药的性味归经特点,可推知伤寒病证之主证主要为外感风寒与化热证,病位在太阳、阳明经居多;而兼夹变证则多为热证、虚证,病在厥阴、太阴者居多,这与伤寒六经病证结构大致相同。7.高频用药聚类分析所提示药对有:龙骨与牡蛎,枳实与厚朴,麻黄与杏仁,附子与干姜,栀子与豆豉等,共10对;药组有:柴胡与葛根与细辛,石膏与知母与粳米,半夏与人参与黄连与黄芩,桂枝与芍药与生姜与大枣,共四组。
  结论:方剂计量学允为分析方剂配伍、测定君药的有效方法;《伤寒论》方药选药简约不杂,形制规矩圆通,配伍恰如其分,剂量跌宕参差、灵活多变,并其药对药组形制等,均为方剂配伍之典则。素谓《伤寒论》方为众方鼻祖者,洵非虚语。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