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经皮耳迷走神经刺激抑制心梗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机制
【6h】

经皮耳迷走神经刺激抑制心梗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机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研究内容和方法

1 研究对象与分组

2 动物麻醉

3 导管植入和固定

4 心肌梗死模型的建立

5 体表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评估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

6 心内电生理测定

7 心肌组织的神经递质含量:

8 经皮迷走神经耳支刺激(AB-VNS)

9 心脏结构及功能评价

10 心肌梗死范围测定

11 组织病理学学检测

12 免疫组化

13 免疫印记

14 统计分析

结果

1 24小时总心搏和平均心率变化

2 AB-VNS对自发性室性心律失常的作用

3 AB-VNS对心室电生理特性的作用

4 病理学检查

5 超声心动图改变

6 免疫组化:

7 神经生长再生相关的神经生长因子受体和蛋白表达:

讨论

1 颈部迷走神经刺激对室性心律失常和心电生理特性的影响

2 迷走神经耳支刺激(AB-VNS)对室性心律失常和心电生理特性的影响

3 迷走神经耳支刺激改善心脏自主神经重构和受体分布

4 迷走神经耳支刺激对心功能和心室重塑的影响

5 不足之处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迷走神经刺激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进展与展望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展开▼

摘要

目的:探讨迷走神经耳支刺激(AB-VNS)对成年犬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将14只成年健康比格犬随机分为两组:AB-VNS组(n=7):结扎冠状动脉,间断刺激迷走神经耳支,对照组(n=7):结扎冠状动脉,行假刺激。对比两组犬的室性心律失常(VA)发生率、心室有效不应期(VERP)、左室功能、组织病理改变,测定心室肌迷走和交感神经分布及受体的蛋白表达。结果:(1) AB-VNS组,4周后,24小时VA的发生次数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2)两组犬心外膜3、心内膜1和心内膜2部位梗死后30min的VERP较基础值均显著缩短(P<0.05)。AB-VNS组,4周后上述3个部位的VERP较基础值和梗死后30min均显著延长(与基础值和梗死后30min比较,P<0.05)。两组犬梗死后30min的不应期离散度(dERP)均较基础值显著增大,AB-VNS 组,4周后dERP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减小(P<0.05);AB-VNS 组,4周后室颤阈值(VFT)与对照组比较显著提高(P<0.05)。(3)4周后,AB-VNS组左心室络氨酸羟化酶(TH)和胆碱乙酰酯酶(CHAT)的神经密度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4)AB-VNS组,左心室梗死周边区和非梗死区β1-肾上腺素受体(Adrenergic receptorβ1,ADRB1)、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 NGF)P75受体和TrkA受体的蛋白表达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AB-VNS可抑制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增加了VERP和降低DERP。AB-VNS调节心脏迷走/交感神经失衡,逆转梗死后的交感神经再生,改善ADRB分布异常,可能是AB-VNS预防心梗后室性心律失常的机制。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