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新疆巴州牦牛寄生虫感染情况调查及临床驱虫试验
【6h】

新疆巴州牦牛寄生虫感染情况调查及临床驱虫试验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论文说明

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牦牛寄生虫病及防治概况

1.1 新疆牦牛养殖概况

1.2 牦牛常见寄生虫病

1.3 牦牛常见寄生虫检测与诊断技术

1.4 牦牛常见寄生虫病的治疗

1.5 牦牛寄生虫病的预防

1.6 本研究的方法、内容及总体目标

第二章 和静县牦牛消化道寄生虫及梨形虫感染情况的调查

2.1 材料

2.2 试验方法

2.3 试验结果与分析

2.4 讨论与小结

第三章 牦牛消化道寄生虫的临床驱虫试验

3.1 材料

3.2 试验方法

3.3 试验结果

3.3 讨论与小结

第四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展开▼

摘要

牦牛产业是新疆畜牧业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因长期以来牦牛养殖中的粗放管理,造成牦牛患有不同程度的内外寄生虫病,造成牦牛生产成本增加,畜产品数量、质量下降,加之部分人畜共患寄生虫病(如肺包虫病、肝包虫病、肝片吸虫病)的存在,也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因此,本文对新疆牦牛主产区的巴州牦牛寄生虫感染情况进行了抽样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进行了针对性的临床驱虫试验,这对于地方牦牛业的健康发展具有实际意义。
  (i)通过应用寄生虫学的实验室诊断技术,对采自巴州牦牛主要产区的449头牦牛样品进行了消化道寄生虫和梨形虫的检查、分析。粪便检查和显微结构观察实验结果显示,蠕虫感染率为78.40%(352/449),其中线虫感染率为67.38%(270/449),绦虫感染率19.82%(89/449),吸虫感染率为4.90%(22/449),球虫感染率49.89%(224/449)。调查中共检出14种蠕虫,其中线虫11种,为仰口线虫(Bunostomum phlebotomum)、夏伯特线虫(Chabertia spp.)、食道口线虫(Oesophagostomumspp.)、毛首线虫(Trichocephala ovis)、毛圆线虫(Trichostrongylus spp.)、细颈线虫(Nematodirus spp.)、古柏线虫(Cooperia spp.)、指形长刺线虫(Mecistocirrus digitatus)、捻转血矛线虫(Hemonchuscontortus)、奥斯特线虫(Ostertagia spp.)、指形丝状虫(Setaria digitata)。绦虫2种,扩展莫尼茨绦虫(Moniezia expansa)和贝氏莫尼茨绦虫(M.benedeni)。吸虫1种,矛形双腔吸虫(Dicrocoeliumlanceatum)。球虫(Eimeriaspp.)未鉴定到种。并发现毛圆线虫、仰口线虫、夏伯特线虫及球虫为牦牛消化道内滞留优势虫种,且存在多种虫体混合感染的现象,其线虫和绦虫混合感染率为10.92%,线虫和球虫的混合感染率为43.7%,绦虫和球虫的混合感染率为13.45%,线虫、绦虫和球虫的混合感染率为9.24%。在449份牦牛血样(ELISA结果)中,检出牛环形泰勒虫阳性119份,其阳性率为26.50%,检出牛巴贝斯虫和牛双芽巴贝斯虫阳性样品分别为25份、57份,其阳性率分别为5.57%、12.69%。
  (ii)本实验,通过一般计划性驱虫试验法,针对调查巴州牦牛消化道寄生虫感染的情况,借鉴相关驱虫药物实验,选取伊维菌素、芬苯达唑及多拉菌素等三种较常用药物,按不同剂量(分三种药物组,每一组要分低、中、高3个剂量组)对和静县100头牦牛进行了临床驱虫试验。结果显示,三种药物组的虫卵减少率分别为98.77%、98.61%和100%,转阴率分别为90%、90%和100%。并应用0.25mg/kg剂量的多拉菌素对120头牦牛进行的临床试验显示,10d后的虫卵减少率和转阴率达到了99.8%和98.3%。
  经本次实验研究发现,被抽样检查的巴州牦牛样品(N=449)中均存在寄生虫阳性样品,呈混合感染,其中消化道线虫感染率和感染强度最高;经针对性临床驱虫试验认为使用2%多拉菌素0.2mg/kg剂量进行给药驱虫,其驱除消化道线虫效果较好。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