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新疆贫困地区扶贫开发机制研究
【6h】

新疆贫困地区扶贫开发机制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1.1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国内外研究动态

1.3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4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论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概念界定

2.2贫困的标准和测度

2.3相关理论

第三章 新疆农村贫困程度与扶贫开发概况

3.1新疆农村贫困程度测度与分析

3.2新疆贫困地区的致贫因素

3.3新疆贫困地区的扶贫开发概况

第四章 新疆贫困地区扶贫开发机制的系统构成与效率评价

4.1新疆贫困地区扶贫开发机制的启动系

4.2新疆贫困地区扶贫开发机制的导向系

4.3新疆贫困地区扶贫开发机制的动力系

4.4新疆贫困地区扶贫开发机制的约束系

第五章 新疆贫困地区扶贫开发机制的实证分析

5.1新疆贫困地区扶贫开发机制的综合评价

5.2新疆贫困地区扶贫开发机制的外部影响因素分析

5.3新疆贫困地区扶贫开发机制的内部制约因素分析

第六章 新疆贫困地区扶贫开发机制的缺陷与制度成因分析

6.1启动系的缺陷

6.2导向系的缺陷

6.3动力系的缺陷

6.4约束系的缺陷

6.5扶贫开发机制内部关联性的缺陷

6.6新疆贫困地区扶贫开发机制存在缺陷的制度成因分析

第七章 国内外扶贫开发机制高效运行的经验及对新疆的借鉴

7.1国外扶贫开发机制高效运行的经验

7.2国内扶贫开发机制高效运行的经验

7.3国内外扶贫开发机制高效经验对新疆贫困地区的借鉴

第八章 新疆贫困地区扶贫开发机制的润泽与调适

8.1新疆贫困地区扶贫开发机制的整体润泽

8.2新疆贫困地区扶贫开发机制的个性化调整

8.3新疆贫困地区扶贫开发机制配套环境和制度调适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9.1结论

9.2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 录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展开▼

摘要

贫困是一个全球性问题,再富有的国家也要应对贫困问题。新疆作为我国一个边疆省份同样长期受贫困问题困扰,加之其多民族、多宗教、多文化、多语言、多体制、多生态、多资源的内部环境更加加深了贫困问题和反贫困进程的复杂性。新疆贫困问题的日益凸显,尤其是南疆三地州、北疆高寒牧区、边境地区所呈现出的“边境性、贫困性、民族性”的特点,使新疆的扶贫开发工作不仅仅是一项经济学课题,更是赋予了社会意义。扎实应对和稳步解决新疆贫困问题,直接关系到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目标的实现,关系到稳疆兴疆、富民固边战略的实施,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关系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中央新疆工作会议和新疆扶贫工作会议都将扶贫开发作为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选择。基于此,建立新疆贫困地区高效扶贫开发机制成为必然的选择。
  本文详细介绍了国内外贫困成因和反贫困理论,深入研究了“机制”概念的起源、演进和应用,从而提出了机制研究的“FRP”研究框架,并以此为基础认为新疆贫困地区扶贫开发机制应该包括启动系、导向系、动力系、约束系四个子系统,进而围绕这四个子系统及其机制内部关联性展开了深入系统的研究。首先,分析新疆农村贫困和扶贫开发情况。通过计算新疆农村FGT贫困指数,并对贫困指数进行了分解分析和模拟分析,综合考察了新疆农村贫困广度、贫困深度、贫困强度的变化趋势,分析了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对新疆农村贫困程度的影响,模拟了贫困线变动对新疆农村贫困的影响程度,然后结合新疆农村贫困状况和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探讨了新疆农村的致贫因素,并简要介绍了新疆贫困地区扶贫开发的发展历程、取得的经验和成果以及目前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其次,对新疆贫困地区扶贫开发机制的四个子系统分别进行了深入研究,并进行了效率评价。启动系,阐述了启动系的主体结构与各自的表现,并对四个启动主体在扶贫开发中的定位及相互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导向系,介绍了新疆宏观瞄准和微观甄别的内容、方式和区别,以及在扶贫进程中各自的调整和侧重,随后对宏观瞄准的精度进行了评价,对微观甄别机制进行了有效的设计。动力系,研究内容包括了动力源、动力传递、动力去向、动力效果四个方面,分别采用了协整回归、VAR模型、状态空间动态模型、灰色关联分析、数据包络分析等方法,着重研究了扶贫资金投入产生的扶贫效果、三项扶贫传递资金的动态扶贫绩效、扶贫项目与农牧民收入的关系、扶贫投入产出效率等重点问题。约束系,主要围绕扶贫监测、扶贫监督、扶贫规章三个方面展开研究,并对约束系的效率和功能拓展问题进行了探讨。再次,对新疆贫困地区扶贫开发机制进行实证分析。采用模糊综合评价、面板数据模型、Logit模型,依次研究了新疆贫困地区扶贫开发机制的总体状况、新疆贫困地区扶贫开发机制低效的外因以及内因三个方面的问题。最后,基于以上分析,总结归纳出启动系、导向系、动力系、约束系及内部关联性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对这些问题的成因再从制度角度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然后在借鉴国内外扶贫开发机制高效运行经验的基础上,对新疆贫困地区扶贫开发机制进行润泽与调试,具体内容包括:对扶贫开发机制的整体润泽,实际上就是对启动系、导向系、动力系、约束系以及内部关联性进行重新建设;对扶贫开发机制的个性调整,即结合南疆三地州、北疆高寒牧区、边境地区三大扶贫重点区域各自的特点,对扶贫开发机制的某些环节进行调整,以适应不同区域的个性化需要;对扶贫开发机制的运行环境和配套制度进行调适,最大程度上保障扶贫开发机制的高效运转。
  基于以上研究内容,本文得到以下主要结论:第一,新疆农村贫困程度变化具有一定的阶段性特点,大体经历了大幅下降、平缓变动、小幅上扬三个阶段;FGT贫困指数分解后发现,各期影响因素作用不一,经济增长的减贫效应最为明显,收入分配状况的变化产生了不一样的减贫作用,贫困线上调最明显的是对新疆农村贫困面的扩大效应;模拟贫困线上调后发现各贫困指标对贫困线较小幅度的变动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对新疆农村基尼系数的计算结果表明,新疆农村的收入分配状况不容乐观,正处在一个危险的边缘,需要尽快采取措施扎实应对和稳步解决这一社会动荡的隐患。第二,微观层面的分析结果表明:从农户所在社区情况、农户基本特征和具备的能力来看,总体反映出社区情况越恶劣、农户各方面条件和能力越差,越有可能参与扶贫活动的规律,从而验证了扶贫开发所具有的“趋害疏利”的特性;从农户的参与意愿来看,农户对扶贫活动或扶贫项目的了解程度显著影响其参与活动,同时还体现出农户参与愿望与扶贫资源相对有限的矛盾,这也是扶贫开发过程中存在的很多问题的根本原因所在。第三,中观层面的分析结果表明:模糊综合评价结果是启动系得分为75.27,导向系得分为75.65,动力系得分为80.65,约束系得分为84.95,整个运行系统得分为81.1,反映出的问题包括扶贫主体参与积极性不高,投资到位率低;贫困农户收益率不高,导向存在一定的偏差;开发式资金比重有待提高,扶贫效果持续性不强;监督与管理基本到位,但仍需强有力的法律保障。第四,宏观层面的分析结果表明:市场化程度和财政支出对农牧民增收都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市场化程度和财政支出对南疆贫困地区农牧民的增收作用要大于北疆;总体来看,市场要比政府更有效,政府应为贫困地区农牧民提供更多的权利和公平。第五,对新疆贫困地区扶贫开发机制的改进与完善,不仅要对各子系统及其内部关联系进行整体的润泽,还要结合新疆不同贫困区域的特点对扶贫机制的某些环节采取个性化的调整,还要考虑对其运行环境和配套制度给予调适。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