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清晨血压升高的机制及与靶器官损害的关系
【6h】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清晨血压升高的机制及与靶器官损害的关系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前 言

材 料 与 方 法

1.1 病例选择

1.2实验仪器及实验试剂

1.2 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结 果

2.1 两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2.2两组24 h ABPM监测数据比较

2.3 两组心脏超声及颈动脉超声各参数比较

讨 论

结 论

参考文献

综 述

1 血压晨峰的定义、影响因素及定量标准

2 血压晨峰产生机理

3 血压晨峰与靶器官损害的相关性

参 考 文 献

致谢

个 人 简 历

导师评阅表

展开▼

摘要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清晨血压升高的机制及与靶器官损害的关系。
  方法:入选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0例,根据清晨血压是否升高分为MBPS组(112例)和Non-MBPS组(128例),年龄在35~75岁,平均(62.83±11.95)岁。常规测量身高、体重、腰围、计算体重指数(BMI),查血脂谱、空腹血糖、尿素、尿酸、肌酐、纤维蛋白原,测量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厚度(LVPWT)、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计算左室质量指数(LVMI),测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内皮素(ET)、血管紧张素Ⅱ(AngⅡ)。
  结果:①MBPS组清晨(6:00-10:00)、24小时、白昼平均收缩压及平均舒张压均明显高于Non-MBP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MBPS组清晨收缩压及舒张压的增高值均明显高于Non-MBP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MBPS组LVPWT、LVEDD、LVMI、左及右颈动脉分叉处内膜中层厚度明显高于Non-MBP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MBPS组左室肥厚及颈动脉斑块发生率均较Non-MBPS组高,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⑤MBPS组血浆ET、AngⅡ水平(82.53±12.24,78.82±32.47)高于Non-MBPS组(75.56±3.74,59.34±31.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⑥在MBPS组中,血浆ET与24小时平均舒张压、白昼平均舒张压、夜间平均舒张压、清晨平均舒张压、舒张压增高值呈正相关性;⑦在MBPS组中,血浆AngⅡ与24小时平均收缩压、白昼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清晨平均收缩压、收缩压增高值呈正相关性;⑧Non-MBPS组血浆ET、AngⅡ与动态血压值各参数无显著相关性。
  结论:①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清晨血压升高者动态血压值各参数的波动、颈动脉粥样硬化、左心室肥厚、血浆ET及血浆AⅡ水平均明显高于清晨血压不升高者;②血浆ET、AⅡ水平可能与清晨血压升高相关。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