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微量注射泵操作异常的质量控制与管理
【6h】

微量注射泵操作异常的质量控制与管理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护士的入选标准

1.1.2患者的入选标准

1.1.3 患者的排除标准

1.2 实验材料

1.3 方法

1.3.1 传统培训组方法

1.3.2 系统培训组方法

1.3.3 观察指标

1.3.4 统计学分析

结 果

2.1 两组护士基本资料比较

2.2 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

2.3 两组输注10 ml、20 ml、30 ml、40 ml及49.5 ml时间比较

2.4两组输注时间差比较

2.5 两组泵入药物前、泵入药物后1h、5h及泵入完毕血压比较

2.6 两组不良事件比较

讨 论

3.1 系统操作培训有利于微量注射泵输注速度的稳定

3.2 微量注射泵系统操作培训能有效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3.3 微量注射泵输注单硝酸异山梨酯时对患者血压的影响

3.4 微量注射泵系统培训有利于护士业务素质的提高

结 论

参考文献

综 述

致谢

个 人 简 历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展开▼

摘要

目的:探讨系统培训与传统培训护理人员微量注射泵操作行为对输送药液的流量和流速的影响
  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2年6月收住心血管内科使用微量注射泵并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70人次,按前瞻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采用系统培训方案实施微量注射泵操作组即为系统培训组35人次,以传统培训方案实施微量注射泵操作组为传统培训组35人次,分别由系统培训组与传统培训组护士执行微量注射泵操作。常规测量系统培训组与传统培训组输注10ml、20ml、30ml、40ml及49.5ml实际输注时间;计算两组输注10ml、20ml、30ml、40ml及49.5ml实际输注时间与预计时间的差值;测量两组用药前、用药后1h、5h及用药完毕时的血压;记录两组发生静脉回血、药液外渗、管路打折、堵塞以及移动注射泵及处理静脉回血时心率波动(心率明显加快)等情况。比较两组实际输注时间、实际输注时间与预计时间差值、各时相血压以及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所得数据用SPSS17.0统计软件建立数据库并进行整理与分析,计量资料进行正态性检验,若符合正态分布则采用t检验,否则,采用两样本的Mann-WhitneyU检验,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两组组内血压,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进行分析。
  结果:①系统培训组和传统培训组护士年龄、受教育程度、职称、护士类型、工作年限进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系统培训组和传统培训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发病情况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两组输注10ml、20ml、30ml、40ml和49.5ml的输注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系统培训组输注10ml、20ml、30ml、40ml、49.5ml的时间更接近预设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⑤两组收缩压差别有统计学意义(Mauchly’sW=0.808,F=4941.61,P=0.000),不同时相间收缩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5.71,P=0.000);两组舒张压差别有统计学意义(Mauchly’sW=0.760,F=6409.96,P=0.000),不同时相间舒张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32,P=0.041);⑥两组静脉回血、管路堵塞及心率波动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药液外溢、管路打折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①系统培训护理人员微量注射泵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对微量注射泵输注速度的稳定性有较好的影响;②微量注射泵系统操作培训能有效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更好达到治疗目的。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