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药物治疗与腔内治疗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疗效及并发症的研究
【6h】

药物治疗与腔内治疗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疗效及并发症的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

2. 治疗方法

结果

1. 抗凝组与腔内治疗组疗效分析

2 腔内治疗组之间疗效分析

讨论

1 DVT治疗现状

2 DVT疗效分析

3 DVT治疗的安全性评价

4 随访期并发症分析

5 本研究的局限、不足和展望

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腔内治疗的进展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展开▼

摘要

目的:
  评价药物抗凝与腔内治疗在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中临床效果及安全性。
  方法:
  选取我中心2015年01月-2016年09月经彩色多普勒超声确诊为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Iliac-femoral venous thrombosis,I-FVT),且符合研究纳入标准的14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取了单纯药物抗凝治疗或腔内手术治疗(导管溶栓治疗、机械性血栓吸除治疗及机械性血栓吸除联合导管溶栓治疗)。所有患者入院、出院时测量膝上、膝下周径和行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出院后3月,6月及12月进行随访。统计分析患肢治愈率,有效率,静脉通畅度;治疗期不良事件(新发肺栓塞(pulmomary embolism, PE)、皮下出血、穿刺点血肿等)发生率;随访期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复发率,血栓后综合症(post-thrombotic syndrome, PTS)发生率和严重程度。评价不同治疗方式对急性I-FVT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结果:
  ⑴腔内治疗组与抗凝组:治愈率(膝上:58.8%vs12.5%,膝下:53.9%vs10%),有效率(膝上:96.1%vs65%,膝下:97.1%vs75%),差异均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静脉通畅程度:Ⅲ级(18.6%vs5.0%),Ⅱ级(77.5%vs22.5%),Ⅰ级(3.9%vs72.5%),具有显著差异(P<0.001);综上腔内治疗组治愈率,有效率,静脉通畅度明显优于抗凝治疗组。治疗期两组新发PE、皮下出血的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但腔内组穿刺点血肿、血红蛋白尿、造影剂相关肾病、继发性血栓形成等,使治疗期腔内组不良事件种类及发生率高于抗凝组。随访3月时腔内组静脉通畅度优于抗凝组,差异具有显著意义(P<0.001);6月时DVT复发率(7.8%vs22.5%)、PTS发生率(15.7%vs37.5%),腔内组均低于抗凝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月及12月时Villalta评分腔内组均低于抗凝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⑵腔内治疗三组之间:治愈率,有效率,静脉通畅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即三种腔内治疗方法对急性I-FVT的疗效没有明显差别。治疗期新发PE、皮下出血、穿刺点血肿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仅吸栓与吸栓+溶栓组发生血红蛋白尿(23.3%vs19.4%),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溶栓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月时腔内三组间静脉通畅度无明显差异;6月时DVT复发率、PTS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6月及12月Villalta评分比较也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①腔内手术治疗急性I-FVT的近、中期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药物抗凝,但治疗期不良事件发生率较高。②腔内三种方法在急性I-FVT的近、中期疗效无明显差异,治疗期吸栓治疗不良事件较多,随访期不良事件发生率无明显差异。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