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外源氮输入下双抑制剂组合(NBPT+CP)对盐渍化土壤N2O和NH3排放的影响
【6h】

外源氮输入下双抑制剂组合(NBPT+CP)对盐渍化土壤N2O和NH3排放的影响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言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研究内容

2.2 技术路线

2.3研究方法

2.4测试指标及方法

2.5数据分析

第三章 外源氮输入及双抑制剂组合对土壤氮素转化的影响

3.1双抑制剂组合及盐分对尿素在土壤中转化的影响

3. 2 氮沉降条件下双抑制剂组合对盐渍化土壤N转化的影响

3.3讨论

3.4结论

第四章 外源氮输入及双抑制剂组合对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的影响

4.1双抑制剂组合及盐分对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的影响

4.2氮沉降条件下双抑制剂组合对盐渍化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4.3讨论

4.4结论

第五章 外源氮输入及双抑制剂组合对土壤N2O排放的影响

5.1双抑制剂组合及盐分对土壤N2O排放的影响

5.2氮沉降条件下双抑制剂组合对盐渍化土壤N2O排放的影响

5.3讨论

5.4结论

第六章 外源氮输入及双抑制剂组合对NH3排放的影响

6.1双抑制剂组合及盐分对NH3排放的影响

6.2氮沉降条件下双抑制剂组合对盐渍化土壤NH3排放的影响

6.3讨论

6.4结论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主要结论

7.2创新点

7.3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展开▼

摘要

目的:近年来,随着氮沉降和化学氮肥施用的增加,进入陆地生态系统的氮量也呈增加趋势,这势必导致含氮气体的排放(N2O和NH3)持续升高,不但造成氮素损失,也可引发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本研究主要探究:1)外源氮的输入对土壤氮素转化、N2O和NH3排放的影响及其关键影响因素:2)NBPT+ CP联合施用(DIs)对盐渍化土壤N2O和NH3气体减排的影响及其影响因素:3)盐分对土壤氮素转化及 N2O和 NH3排放的影响。以期为盐渍化土壤氮肥高效利用,温室气体减排及脲酶/硝化抑制剂在干旱区盐渍化土壤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本研究包括室内培养试验和野外微区定位试验两部分。室内试验设置土壤盐分和抑制剂组两个因素,土壤盐度(土水比1:5浸出液电导率,EC1:5)设置两个水平:0.60 ds m-1(正常土壤)、1.40 ds m-1(盐分土壤);抑制剂组设置三个水平:CK(不加尿素)、Urea(尿素纯氮用量为0.35g/kg)、Urea+0.5%NBPT+0.25%CP,分别用CK、U、U+DIs表示。模拟试验主要探究盐分和抑制剂组合对土壤氮素转化和N2O和NH3排放的影响,初步探究抑制剂对N2O和NH3减排机理。野外微区设置三个水平:CK(0 kg N ha-2yr-1)、N(50 kg N ha-2yr-1)、N+NBPT+CP(N+DIs)。主要明确氮沉降输入条件下荒漠盐渍化土壤N2O和NH3的排放特性及关键影响因素,同时探究抑制剂组合在荒漠盐渍化土壤的调控效果。
  结果:
  1)与CK相比,外源氮输入(尿素和氮沉降)显著增加土壤铵、硝、亚硝态氮含量。如整个培养期间(240h)U处理土壤NH4+-N、NO3--N和NO2--N含量始终高于CK处理,其平均含量较CK分别增加了146-152、54-69和11-12 mg kg-1;氮沉降输入条件下土壤平均NH4+-N, NO3--N和NO2--N含量较CK分别增加了9.2、68和0.07 mg kg-1。DIs双抑制剂组合可显著抑制土壤尿素的水解和土壤硝化作用,达到减少矿质态氮含量的目的,而氮沉降条件下会增加NH4+含量。如在土壤Urea输入和氮沉降输入条件下,添加DIs处理的平均NO3--N较氮输入处理分别减少了45-51%(U输入)和13.3%(N输入)。同时,盐分也有降低土壤尿素水解和硝化作用的效果,但差异不显著,如盐分土壤平均 NO3--N较正常土壤显著降低了15.9%。
  2)外源氮输入会显著增加土壤EC值,全氮含量以及脲酶、羟胺氧化还原酶、硝酸还原酶和亚硝酸还原酶活性,但会减少土壤有机碳含量,同时也会导致土壤有酸化的风险。施用DIs抑制剂较N输入可显著降低土壤EC值,全氮含量以及脲酶,可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硝酸还原酶和亚硝酸还原酶活性,但对羟胺氧化还原酶影响不显著。盐分可显著增加土壤EC值,对脲酶和羟胺氧化还原酶的活性有明显抑制作用,但对脲酶的影响较主要为前期较为明显,然而却增加了土壤硝酸还原酶和亚硝酸还原酶的活性,且盐分对亚硝酸还原酶的影响程度较大。
  3)外源氮输入显著增加了土壤N2O的排放,较CK处理提高了8-11(U输入)和1.72倍(N输入)。Urea态氮输入条件下逐步回归分析得出土壤N2O排放通量与各形态氮的方程式为:F=-0.009 Urea+0.011 NO3-+0.017NO2-+2.565,说明N2O排放可能以反硝化作用为主。氮沉降输入条件下N2O排放与土壤铵态氮,亚硝态氮,气温,土壤含水量和EC值密切相关,且矿质态氮的影响程度较大。DIs双抑制剂显著降低土壤N2O的排放,较氮输入处理显著N2O平均排放通量降低了79-80%(U输入)和36%(N输入),同时DIs添加改变了N2O排放的关键影响因素,U+DIs输入条件下尿素态氮和硝态氮是影响N2O的关键影响因子,且其影响程度相较于U处理已大大削减。同时,氮沉降条件下土壤体积含水量(10 cm和30 cm)是影响土壤N2O排放的关键影响因子。盐分显著降低Urea和氮沉降输入条件下土壤N2O的排放,且与N处理存在明显的交互作用,如盐分平均N2O排放通量较正常土壤处理降低了18.4-29.5%。
  4)外源氮输入显著增加土壤NH3排放,较CK处理增了68-72(U输入)和3.9倍(N输入)。Urea态氮输入条件下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是控制NH3排放的关键影响因素(F=0.079 NH4+-0.033 NO3-+32.770, R2=0.508***),而氮沉降条件下土壤温度(0 cm)、铵态氮含量和pH与土壤NH3排放紧密相关(F=0.112 pH+0.043 NH4+-N+0.002 ST(0cm)-0.859, R2=0.260***)。施入DIs显著降低了Urea态氮输入条件下NH3排放,反而增加了氮沉降条件下NH3的排放,无论如此, DIs仍然显著降低两种N输入的GWPs的效应,如GWPs在DIs处理较N处理显著降低了28%。加入DIs后铵态氮和尿素态氮是影响NH3排放的关键影响因素,而氮沉降条件下加入DIs土壤铵态氮和浅层土温(0 cm)是关键影响因素,且DIs显著降低了土壤铵态氮的影响程度。同时,盐分有增加土壤NH3排放量的趋势,但并未达到显著水平。
  结论:
  1)外源氮输入可显著增加土壤铵、硝、亚硝态氮含量,进而增加土壤N2O和NH3排放通量和累积排放量,而施用DIs可以显著调控土壤矿质态氮的含量,达到减少硝、亚硝态氮含量的目的,从而达到减少N2O和GWPs的效果,同时表现出尿素输入减少NH3排放,氮沉降输入增加NH3排放。
  2)土壤矿质态氮含量、气温、土壤含水量和EC值影响氮输入条件下N2O排放的关键影响因素,且矿质态氮影响程度较大,而土壤温度(0 cm),铵态氮含量和pH是影响NH3排放的主要因子。施入DIs可改变其N素气体的影响因素,同时降低矿质态氮的影响程度。
  3)盐分可降低土壤尿素水解和硝化作用,进而显著的降低土壤N2O排放,但有增加土壤NH3排放的趋势(P>0.05)。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